宝宝未长牙前也需刷洗牙龈
通常在宝宝还没有长牙的时候,很多父母都认为他们没有口腔问题,所以对他们的口腔卫生置之不理。不过,专家指出,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对于宝宝的口腔卫生家长要做到一早、二帮、三教育。
提倡在婴幼儿乳牙萌出前搞口腔卫生,最好在哺乳后和每天晚上,由母亲用手指缠上消毒纱布轻轻擦洗牙龈和腭部,使其适应口腔清洗。
牙萌出后可继续用这种方法对刚萌出的牙从唇面到舌面轻轻擦洗,并注意进食后让孩子喝温开水或漱口,起到冲洗口腔的作用。同时应注意不要让婴幼儿含奶瓶睡觉,必须制止孩子老饮用含糖饮料,一般喝白开水即可。
通常在孩子3岁时,家长应教会他们自己刷牙,并给予指导、监督,培养其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在此之前,可以先把牙刷介绍给他,并让他试着做刷牙的练习动作。少糖,而是吃糖的频率,也就是说吃糖的频率比数量更重要。
如一天让孩子吃3次糖、每次吃一颗,对牙齿的损害就比一天只让孩子吃一次糖、一次吃3颗要大得多,孩子更容易患龋齿,这是因为一天里孩子的牙齿要承受三次糖分的侵蚀。
因此如果孩子喜欢吃糖,在数量上可以多吃一点,但在频率上家长一定尽量控制好。
误区一:刷牙越用力越好
专家指出,刷牙不是越用力越好,关键是牙齿的各个部位都要刷到,每次刷牙要刷3分钟或更长的时间,而且要将刷毛与牙面成45度角,转动刷头,尽最大的可能把每一颗牙齿都刷到,让牙刷在上下牙列面间来回移动,以清除深处的残垢。
另外,很多人刷牙时还容易忽略下牙前侧部位,这个部位因为与舌尖接触,容易有唾液沉积,因此更容易产生结石,所以刷牙时一定要刷到。
误区二:“虫牙”只与吃糖多少有关
误区三:洗牙次数越多越好
北大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专家提醒,洗牙好处虽多但不宜过频。正常人洗牙的次数应该是1—2次/年。半年内患心梗或脑卒中患者、孕妇、有血液病的患者、高血压未控制的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等不宜洗牙。
温馨提醒
长期使用漱口水不利于口腔健康
很多人会选择使用漱口水来清除口腔异味,口腔有炎症的部分患者也会选择使用一些漱口水来进行消炎
北大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的医生指出,当口腔内有牙龈脓肿、重度牙周炎、口腔溃疡等急性炎症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含漱剂,这种漱口水是无法在市场上购买的,医生会根据病人情况指导病人使用。
而市场上销售的漱口水多具有一定的杀菌、消炎作用,健康人的口腔里有正常的菌群,专家特别强调,长期购买使用市场上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漱口水反而会造成口腔内正常菌群失调,因此不推荐长期使用。
保持口腔正常的菌群平衡并有效清洁口腔最好的方式还是机械清除菌斑的方式,如刷牙、用牙线、牙缝刷等。
儿童用黄豆粒大小牙膏即可
顽皮的孩子总是喜欢往牙刷上挤一堆牙膏。对此,口腔医学专家张博学指出,孩子刷牙应控制牙膏的用量,每次刷牙用黄豆粒大小的量就足够了。
因为孩子的吞咽反射机能尚不健全,很容易误吞牙膏,尤其是在使用含氟牙膏时要注意,以免导致摄入氟过量。
儿童期是龋齿发病的高危期,要想预防龋齿,3岁以上的儿童应尽量选用含氟牙膏,每天早晚用含氟牙膏刷牙。
但需要注意的是,6岁以下的儿童应在家长的监督和指导下使用含氟牙膏,儿童不宜使用成人的含氟量较高的牙膏。
因为孩子的吞咽反射机能尚不健全,加上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刷牙时难免误吞含氟较多的牙膏,从而导致氟牙症的发生。
因此家长要叮嘱孩子在刷牙时不要做吞咽动作,采取略低头的体位,让泡沫、口水等自然流出,刷完后用清水漱口,吐净口腔中的残余物。
张博学提醒孩子们,正确的刷牙方法是竖着刷,千万不要用横刷法。因为横着刷牙可能会对牙齿周围的软组织造成损伤,尤其是牙龈受到横刷法的机械性刺激,可能会有损伤,伴有牙龈出血及疼痛;
而且长期采用横刷法,还可使牙龈退缩,致使牙根暴露,继而会出现牙齿敏感等症状。另外,横刷法还会对牙齿造成损伤,
最常见的就是牙颈部的楔形缺损,轻则刷牙时会有酸痛感,进食冷热酸甜食物时会有过敏症状,再进一步加重,会出现牙髓神经发炎的症状,如夜间痛、不吃东西时疼痛,带着半侧面部疼痛及咬合不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