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引起血肿的原因分析
临床资料
10例患者,男6例,女4例。年纪最小的22岁,最大的52岁,性别和年龄无明显差异。其中实习生操作4例,本文作者操作2例,其他医生操作4例。用5ml注射器配6针头或5ml一次性塑料注射器,麻醉药为保质期内的2%普鲁卡因肾上腺素。
结 果
10例患者在注射麻药初始或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以颧骨为中心,向耳颞部、鼻部、眼部、下颌骨体部呈放射性肿胀。面部明显不对称,患侧面 部肿胀,口角歪斜,眼眦变小,皮肤呈现紫红色斑块,确诊为血肿。马上停止注射,立即压迫止血,用冷水或95%酒精纱布湿敷。血肿会在7-14d内缓慢吸收 消失,皮肤颜色会由紫红转为绿色、黄色、恢复正常。同时注意口腔卫生,24h后经常热敷,配合抗生素+止血药+适量激素口服。10例患者血肿均在 7-14d内消失。
讨 论
本组病例在进行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时,未发现引起左侧面部血肿。10例血肿均发生在右侧。究其原因有解剖因素和操作因素。
1. 解剖因素:上牙槽后神经由上颌神经从翼腭窝内分出后,沿上颌骨的后面伴同名血管下降。上颌骨的后面又称颞下面,向后外方参与构成颞下窝及翼腭窝的前壁,以 颧突、颧牙槽嵴与前面为界。后面与颧牙槽嵴在面部或口腔前庭皆可触及,是上牙槽后神经阻麻的重要标志。后面中部有2-3个小的牙槽孔,向下导入牙槽管,内 通上牙槽神经及血管。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时,麻药即注至此处。后面的后下部,有粗糙的圆形隆起,称上颌结节,为翼内肌部分肌纤维的附着处。翼静脉丛简称 翼丛,位于颞下窝内,颌内动脉的周围,它充塞于颞肌与翼内、外肌之间,为很稠密的静脉丛。在施行上颌结节阻滞麻醉时,若不熟悉解剖位置,易刺伤翼丛,发生 组织内出血,在粘膜下或皮下出现紫红色瘀斑或肿块,即血肿。
2. 操作因素:①注射前没有仔细检查注射器针头是否有倒钩。②进针点位置、角度、深度偏差。进针点前移至颧牙槽嵴前或与牙长轴不成40°角(<40°)或没有 沿骨面滑行(实际上在骨面外侧软组织内滑行)或刺入太深。③反复穿刺。④视觉误差。医生一般用右手操作,在麻醉左上牙槽后神经时比较顺势,可以在直视下操 作,而在麻醉右侧神经时,必需用口镜拉开口角,只能张小口,基本上是在斜视下操作的,易导致进针点、角度、深度判断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