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兰麻对牙髓麻醉效果的临床验证
【摘要】 目的 验证碧兰麻对牙髓麻醉的效果及安 全性。方法 对31例患者的33颗患牙进行局部粘膜下浸润麻醉,电测牙髓活力反应及治疗中检测牙髓麻醉效果,观察副作用。结果 上颌牙齿及下颌前牙牙髓麻 醉完全及良好率为100%;下颌后牙牙髓麻醉完全及良好率为35.7 %;对血压、心率无影响;未发生副作用。结论 碧兰麻是一种安全 、有效的口腔科专用的局部麻醉剂,它可替代传统的传导麻醉。
【关键词】 阿替卡因 牙髓麻醉
碧兰麻(PRIMACAINE)是一种口腔科专用麻醉剂,主要成分为阿替卡 因/肾上腺素(1:100000)。该药麻效好,副作用小[1],主要特点是可以不须阻滞 麻醉。本文目的是检验此药对中国人牙髓麻醉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现将试验情况及结果 整理如下。
材料和方法
1.病例选择:31例患者的33颗患牙。男19例,女12例,年龄19~60岁,平均3 5.6岁。上颌磨牙9颗,上颌双尖牙6颗,下颌前牙4颗,下颌双尖牙4颗,下颌磨牙10颗;其中因患慢性牙髓炎需做牙髓治疗31颗,因患龋病,制备窝洞时 牙齿敏感需做牙髓麻醉2颗 。
2.麻醉方法:麻醉术前检查患者血压、脉搏;电测患牙牙髓活力(使用美国ANALYTIC TECHNO LOGY 2006型电测牙髓活力仪)。实验用药为碧兰麻-含4%阿替卡因(ARTICAINE),加1/100,0 00肾上腺素(adrenaline),由法国赛特力-碧兰集团所属碧兰分公司生产。批号:GO132。使用卡局芯(carpules)剂型及配套注射 器,每支1.7毫升。采用患牙颊(唇)侧根尖区局部粘膜下浸润麻醉,注入量:单根牙0.8ml,多根牙1.7ml,每15秒注入量勿超过 0.5ml。注药后即刻、3分钟、5分钟时检查患牙牙髓活力。注药10分钟后即行牙髓治疗,包括开髓术或窝洞制备术、去冠髓和拔根髓术,麻醉术后1小时探 查牙龈麻效。注药后即刻、分钟及5分钟检查患者血压、脉搏。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观察其他不良反应。麻醉术后3日,检查受试牙局部黏膜变化,有无副反应,询问 并记录患者术后麻醉完全消失时间。
3.观测指标:①麻醉起效时间:分别在注射后即刻、3分钟及5分钟时做牙髓电活力测试,直 至读数达到80的时间。②牙髓麻醉效果由患者和医生共同评定。患者评价:采用标尺法[2]将疼痛分为0~10整数段标尺。由受试者依据主观感受在标尺上打 分,0为无痛;1~ 3轻度疼痛;4~7中度疼痛;8~10重度疼痛。医师评价分为麻醉完全、良好、有效和失败四级。麻醉完全:患者无疼痛感,无痛苦表情。麻醉良好:患者有轻 微不适感,但手术可顺利进行。麻醉有效:患者感觉疼痛,有痛苦表情,但可忍受手术进行。麻醉失败:患者感觉剧烈疼痛,无法忍受。麻效综合评价:综合前两项 标准,将手术全过程麻效分为:麻醉完全:牙髓电测活力读数为80,或开髓术、去冠髓和拔根髓术中患者及医生评估为无痛或麻醉完全。麻醉良好:牙髓电测活力 读数接近80,或开髓术、去冠髓和拔根髓术中患者及医生评估最差为轻度疼痛或麻醉良好。麻醉有效:开髓术中患者及医生评估最差为中度疼痛或麻醉有效。麻醉 失败:开髓术中患者及医生评估最差为重度疼痛或麻醉失败。③1小时牙龈麻醉效果:用探针刺探牙龈观察麻醉效果,评定标准同患者评价、医师评价标准。④麻醉 消失时间:麻醉开始至局部麻木感消失的时间。⑤血压、心率变化;注射前,注射后即刻、注射后3分钟及治疗术后5分钟测量血压、脉搏。⑥其他不良反应;如局 部疼痛、水肿、疱疹等;全身 过敏皮疹、头晕、恶心、嗜睡、过敏性休克等。
4.数据分析:所获数据采用Microsoft office 97 Excell中的分析软件做统计处理,麻醉术 前、后观测值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麻醉起效时间见表1。上颌牙及下前牙麻醉100%起效,其中上双尖牙起效时间最短 。下颌后牙麻醉起效率较低,起效时间也较长。
表1 牙髓麻醉起效时间分布情况
牙位 | 受试患牙数 | 5分钟内起效 | 平均起效时间 ±s (分钟) |
|
牙数* | (%) | |||
上颌磨牙 |
9 |
9 |
100% |
2.22±2.05 |
上双尖牙 | 6 | 6 | 100% | 2.20±2.17 |
下前牙 | 4 | 4 | 100% | 3.50±1.0 |
下双尖牙 | 4 | 2 | 50% | 2.50±3.54 |
下磨牙 | 10 | 3 | 30% | 4.33±1.15 |
*注药后5分钟之内电测牙髓活力读数达80
牙髓麻醉效果见表2。上颌牙齿及下前牙牙髓麻醉完好和良好率达100%;下颌后 牙总有效率为92.9%(13/14),总体有效率为97.0%。
表2 综合评定麻醉效果
牙位区段 | 总例数 | 麻醉完全 (%) |
麻醉良好 (%) |
麻醉有效 (% ) |
麻醉失败 (%) |
总有效率 |
上磨牙 |
9 |
8(88.9)1(11.1) |
0 |
0 |
100 |
|
上双尖牙 | 6 | 4(66.7) | 2(33.3) | 0 | 0 | 100 |
下前牙 | 4 | 3(75.0) | 1(25.0) | 0 | 0 | 100 |
下双尖牙 | 4 | 1(25.0) | 0 | 2(50.0) | 1(25.0) | 75 |
下磨牙 | 10 | 3(30.0) | 1(10.0) | 6(60.0) | 0 | 100 |
合计 | 33 | 19(57.6) | 5(15.2) | 8(24.2) |
1(3.0) |
97 |
麻醉术后1小时,牙龈麻醉完全率97.0%,麻醉有效率100%。术后患者麻木消失时间为3.47小时±1.22小 时。碧兰麻不引起血压、心率的明显变化,见表 3。使用后无明显不良反应。有2例术后有轻度头晕,1例有似感冒样不适感。3例术后3日复 诊时失访,其中2例因外出,1例原因不明失访。
表3 麻醉术前后血压、脉搏变化
(单位:血压Kpa,脉搏次/分)
例数 | 收缩压x±s | 舒张压x±s | 脉搏x±s | |
麻醉术前 | 33 |
15.96±1.92 |
10.11±1.04 |
73 .6±12.0 |
注药后即刻 | 33 | 15.93±1.52* | 9.77±1.11* | 74.2±11.9* |
注药后3分钟 | 33 | 15.93±2.01* | 9.60±1.11* | 74.6±12.4* |
治疗术后5分钟 | 33 | 16.21±1.75* | 9.95±0.95* | 71.4±11.8* |
用配对t检验结果与麻醉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讨论
碧兰麻的主要麻醉成分为阿替卡因(articaine)。阿替卡因属酰胺类,为目前国际上新型的局部麻醉剂。与其他常用传统麻醉剂如利多卡因比 较,其优点为:几乎没有过敏性;麻醉起效时间快,对组织浸润性强,毒性低,麻醉持续时间适宜[1,3~6]。这不仅简化了操作,提高了麻效和可靠性,而且 也避免了传导阻滞麻醉并发症的发生(如血肿 、感染、神经损伤等)。
本试验中,下颌后牙麻醉完全和良好率较低、麻醉起效时间也较长,可能与下颌骨骨皮质较 致密,麻醉剂不易渗入有关;另外,本试验例数较少、采用粘膜下浸润麻醉也可能影响结果。
由于电测牙髓活力最高读数只与正常牙及无症状牙的牙髓麻醉程度相一致即电测牙髓活力读 数为80时,临床达到完全麻醉,而对炎症牙髓则不完全一致[7];因此,本试验设 计使用了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判断麻效的综合评定指标,以求结果的准确、可比。
碧兰麻剂型为国际上通用的卡局式(Cartridge),与专用注射器联合应用,使用方便、不易 发生交叉感染;与卡局芯配套使用的一次性针头,直径细小,可避免注射点疼痛,注射过程 中患者几乎无痛感。
参考文献
1.Malamed SF.Handbook of local anesthesia.3ed.St Louis.CV Mosby,1990,60.
2.李家泰,主编.临床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12.
3.Lemay H,Albert G,Helie P,et al.Ultracaine in conventional operative denti stry.Can Dent Assoc J,1984,50(9):703.
4.Bartakova V,Antalovska Z,Postupa J,et al.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experi ences with the local anesthetic ultracaine DS.Dtsch Zahnarztl Z,1987,42:973.
5.Donaldson D,James Perdok L,Craig BJ,et al.A comparison of articaine HCL a nd prilocaine HCL in maxillary infiltration and mandibular nerve block.J Canad D ent Assn,1987,53(1):38.
6.Haas DA,Harper DG,Saso MA,et al.Comparison of articaine and prilocaine an esthetia by infiltration in maxillary and mandibular arches.Anesth Prog,1990,37: 230.
7.Dreven LJ,Reader A,Beck M,et al.An evaluation of an electric pulp tester as measure of analgesia in human vital teeth.J Endodon,1987,13(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