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药防治
复发性口疮是一种反复发生于唇、舌、颊粘膜、舌系带、软腭和咽部侧壁的溃疡性疾病,溃疡面多呈椭圆形,周围红晕,表面凹陷,局部疼痛,进食遇酸、咸、辣等刺激可使疼痛加重,可造成进食和吞咽困难,严重可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与中医之口疮、口糜,口疡、口破、口疳等有密切关系。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全身脏腑气血调节功能障碍所致,故口腔局部溃疡是标,脏腑气血的病变是本。本病以病程长,反复发作为其特点,故久病多虚。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精神紧张、内分泌失调、营养缺乏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饮食不节,饮酒过多或嗜食辛甘厚味,或情志过极,郁而化火,或劳倦过度,损伤脾胃,从而发病。病因可分为外因,内因。发病的脏腑部位在心、肝、胆、脾、胃、肺、肾等。经络部位涉及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1、 实火型:
(1)外感时毒:外感时毒,闭门留寇,郁而化火,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毒熏蒸于上而致口舌生疮。
(2)脾胃积热:平素饮食不节,过食膏粱炙煿,辛辣肥甘,嗜酒,以致运化失司,脾胃积热,热盛化火,循经上攻,熏蒸于口,而致口舌糜烂生疮。
(3)心火上炎:思虑过度,心烦不寐,五志郁极化火,心阴被耗,阴虚阳亢,心火亢盛,或六淫传里化火 ;或过食辛辣之品,阳热内盛以致心火亢盛,而致口舌生疮。
(4)肝郁蕴热:内伤七情,情志不遂,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肝失条达,致冲任不调,经行致心胃之火上炎而发口疮。
2、虚火型:
(1)脾虚湿困:劳倦久伤,思虑过度,脾胃中气受损,脾胃气虚,阴火内生,虚火上炎,或脾气虚损而水湿不运,或湿邪困脾,或脾阴不振而寒湿停聚中焦,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水谷不化,寒湿中阻,清阳不升,脾湿蕴久而可积热化火,以致口舌生疮。
(2)心肾阴虚:年老之人,或因久病失养,或因劳心过度,致耗损心肾阴精:或过服温燥壮阳之品,则使肾阴灼损,阴精不足。水不济火则心阴亏损,心火独亢,导致心肾两虚,阴虚不能制阳,则虚火上炎于口腔粘膜,故生口疮。
(3)肝肾阴虚: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肝血不足,肾失滋养则肾阴不足,或肾精虚亏,出现水不涵木,虚阳浮动于上,上结口腔化热,熏灼粘膜成疮。
(4)脾肾阳虚:肾为先天之本,赖于脾运化生水谷精微之气来滋养:脾为后天之本,需肾中元阳之气来温煦。若脾阳久虚,运化失司,肾失充养,肾阳受损:或肾阳不足而累及脾阳,导致脾肾阳虚。脾运失职,阻液内停,湿邪内生,肾不能温化,乃湿浊郁生,湿浊邪气上逆口腔,浸腐粘膜而形成本病。
【中药治疗】
本病治疗首辨虚实,在临证中常辨证分为八型治疗。
一 外感时毒型:
主证:多发于外感后1~2天,初起口腔黏膜局部充血、红肿,微痛,舌尖或唇内出现栗粒样小红点或小疱疹,12小时内疱疹溃破,呈表浅溃疡,边界清楚,伴有外感症状。舌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健脾化湿。
选方: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合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药物:黄芩15克、黄连15克、甘草6克、柴胡8克、 桔梗10克、 连翘15克、 板蓝根12克、 薄荷3克、 僵蚕10克、升麻6克、茵陈12克、藿香12克、白蔻仁8克
加减:伴有咽喉肿痛加马勃12克、 牛蒡子10克。
二 脾胃积热型:
主证:口、唇、舌及牙龈等多处生疮,数目多,疮面腐物较多,周围红肿,灼热剧痛。可有多食善饥,烦渴饮冷,口臭而粘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或厚腻,脉数。
治法:清胃泻火,去腐止痛。
选方:清胃散(《兰室秘藏》)合泻脾散(《小儿药证直诀》)。
药物:生地10g、当归8g、丹皮10g、黄连3g、升麻8g、藿香10g、山栀子10g、生石膏15g、防风10g、甘草3g。
加减:大便干结不解者加大黄通腑泄热;苔厚腻者加石菖蒲醒脾利湿。
三 心脾积热型:
主证:发病急,病程短,溃疡数较多,甚者融合成片。溃疡表面呈黄色,周围粘膜鲜红肿胀,灼热剧痛,饮食、说话不便。可有口臭或口苦,口渴饮冷,发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泄心火,通腑解毒。
选方: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连翘10g、黄芩10g、山栀子8g、淡竹叶10g、大黄10g、芒硝5g另包冲服、薄荷3g、甘草3g。
四 肝郁蕴热型:
主证:溃疡大小不等。数量较多,散在分布或聚集簇拥,表面黄白色,周围粘膜充血水肿。可有胸胁胀痛,胃脘痞闷,纳差,口苦咽干,尿赤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舒肝理血。
选方:丹栀逍遥散(《医统》)。
药物:丹皮10g、栀子8g、柴胡10g、当归9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3g、煨姜3片、薄荷2g。
加减:溃疡面深而红,疼痛明显者加夏枯草、黄芩、龙胆草;胸胁胀满,胃脘痞闷剧烈者加合瓜萎、枳实、厚朴。
五 脾虚湿困型:
主证:溃疡面色白而量少,周围不红肿,疼痛不甚,时发时愈,或久治不愈。口淡食少,脘腹冷痛,得温则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而润,脉沉迟。
治法:温中健脾,散寒除湿。
选方:理中汤(《伤寒论》)。
药物:人参5g、干姜10g、炙甘草5g、白术10g。
加减:溃疡面苍白而久治不愈合加丹参、赤芍;胃脘痞满者,加桂枝温散寒气上逆;四肢寒冷,大便清稀加附子散寒温肾。
六 心肾阴虚型:
主证: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时发时止,或此愈彼起,反复发作。溃疡大小不等,数量少而分散。溃疡面色白或黄白,周围有明显红晕,微肿,有灼热样疼痛,但较轻。患者常有虚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而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心肾,养阴降火。
选方: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剂》)。
药物:人参5g(另煎冲服)、生地10g、丹参10g、玄参12g、茯苓10g、五味子8g、远志9g、桔梗8g、当归9g、天冬9g、麦冬9g、柏子仁15g、酸枣仁10g。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芒硝;溃疡疼痛较重者加知母、黄柏、地骨皮;失眠较重加合欢皮、夜交藤。
七 肝肾阴虚型:
主证:溃疡数目少,表面假膜呈黄白色或黄色,周围粘膜红肿明显,灼热痛。并见头晕目眩,耳鸣,腰酸膝软,口苦咽干,五心烦热盗汗。舌质红,无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清热降火。
选方: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药物:熟地10g、山茱萸10g、山药12g、泽泻9g、茯苓10g、丹皮9g、知母10g、黄柏8g。
加减: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者加枸杞子、女贞子、白蒺藜,充蔚子养肝补血;口苦、灼热痛甚者加黄芩、栀子、地骨皮清肝经火热。
八 脾肾阳虚型:
主证:溃疡面灰白色而量少,周围不红不肿,此起彼伏,疼痛轻,久治不愈。并可见面色?白,形寒肢冷,喜温,全身乏力,腰酸冷痛,纳少便溏,或五更泻泄。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化浊利湿。
选方:四神丸(《证治准绳》)加减。
药物:肉豆蔻6g、补骨脂10g、五味子8g、吴茱萸3g、茯苓10g、白扁豆12g、石菖蒲9g、生姜3片、大枣5枚。
加减:溃疡面灰白,形寒肢冷甚者加制附子、肉桂;大便稀溏、五更泄泻加黄芪、党参、赤石脂。
【外用药物】
(1)溃疡面涂药:将药面直接涂敷在溃疡面上,以达祛腐生肌、解毒生新、清热止痛之功。实火口疮可以选用锡类散、珠黄散等,虚火口疮可选用赴筵散、养阴生肌散等。其方法是将药末涂撒在溃疡上,每日3~4次。锡类散和康复新液市面上有售。
珠黄散(《绛囊提要》):犀牛黄、冰片、珍珠、煅石膏。
赴筵散(《证治准绳》):薄荷、黄柏、青黛。
养阴生肌散(验方):煅石膏、雄黄、蒲黄、青黛、薄荷、甘草、黄柏、胆草、冰片。
(2)足心敷药:吴茱萸粉适量,用醋调成糊,敷两足心,一夜为度。
(3)肚脐敷药:细辛研成粉末,用醋调成糊剂,敷脐,一夜为度。
(4)药物含漱:口中溃疡数目多,敷药困难者,可采用黄芩煎汤含漱;或用黄芩、银花、白藓皮等量煎汤含漱;或取新鲜蒲公英,洗净水煎,饮药液并含漱,一日数次至愈止;野蔷薇根茎叶,生甘草煎煮,频频含漱。
【针灸治疗】
实证:主穴:地仓 合谷 劳宫。配穴:痛甚者点刺金津、玉液出血。
虚证:主穴:廉泉 通里 照海 足三里。配穴:肝肾阴虚配三阴交,失眠配神门。
按部位配穴:上唇配人中、地仓;下唇配承浆、地仓;舌部配廉泉;颊部配颊车、地仓。
【反射区疗法】
【手部反射区】
穴位选择:口腔、上下颌、颈部淋巴结反射区。
操作方法:针刺或揉按所选反射区3—5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足部反射区】
穴位选择:肾、输尿管、膀胱、上下颌、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肝、胆囊、脾及各淋巴腺。
操作方法:针刺或点压反射区3—5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耳部反射区】
穴位选择:选穴心、口、神门、脾、胃、三焦、肝、肾、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
操作方法:在耳穴区内探寻敏感点,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压。手法以直压或对压为主,宜强刺激。每次取一侧耳穴,3日一换,5次为一疗程。
【面部反射区】
穴位选择:脐、股、膝、膝髌、胫、足。
【位置】 脐——肾点下方约7分处
股——当耳垂与下颌角连线的上、中1/3交界处。
膝——当耳垂与下颌角连线的中、下1/3交界处。
膝髌——下颌角上方凹陷处。
胫——下颌角的前方1寸处。
足——在胫点前下方,下颌骨上缘处。
操作方法:用手指或者火柴点压反射区,每个部位1—2分钟,以酸胀为度。
【口针疗法】
穴位选择:兑端、龈交、唇里、颊内。
【位置】 兑端——在上唇尖端,当鼻唇沟与口唇连接处取之。
龈交——在上唇与上齿龈之间,上唇系带与齿龈之连接处取之。
唇里——位于口腔前庭部,下唇粘膜上,与齿龈接近之唇沟中。
颊内——位于口腔内粘膜上,相当于第一臼齿平齐处。
操作方法:采用强刺激不留针手法。
【腹针疗法】
穴位选择: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4穴组成),双上风湿点(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穴的外5分、上5分;下风湿点位于外陵穴的外5分下5分)。
操作方法:中脘右侧0.3cm加2针,中脘、下脘浅刺,气海、关元深刺,上风湿点中刺,中脘右侧的加针浅刺,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行3次后再留针15分钟。
【杵针疗法】
穴位选择:风府八阵、命门八阵。
河车路:风府至大椎段。
太溪、颊车、下关、合谷、内庭、复溜。
操作方法:实证杵针用泻法,虚证用平补平泻法。
【水针疗法】
穴位选择:足三里、合谷、曲池、颊车。
药物选择: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复方丹参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等。
操作方法:穴位注射,每次两穴,每穴0.5—1ml,隔日一次。
【理疗方法】
穴位选择:合谷、少商、足三里、复溜、太冲、少泽、少海、阳溪、止痛点等穴位。
操作方法:点压穴位3—5分钟,以酸胀为度。
【食疗方法】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别选用不同的食疗方法:
1、 外感时毒型:
白菜绿豆饮:白菜根茎头1 个,绿豆芽30 克。先将白菜根茎头洗净切片,再与绿豆芽同煮,渴饮。
2、 脾胃积热型:当以清胃泄热为治,可选用:
珍珠母粥:珍珠母(或蚌)120 克,粳米50 克。先用水2000 毫升煮珍珠母(或蚌)取汁,再用汁煮米做粥。食时亦可加少许盐。
丝瓜粥:嫩鲜丝瓜1 条,白米50 克,白糖适量。如常法煮米做粥,半熟时放入鲜丝瓜(洗净切成粗段),待粥熟去丝瓜,加糖即成。
凉拌银耳:银耳12 克,白糖、食醋适量。银耳泡发,去除杂状、蒂头、泥沙后,用怀水冲洗,分成小块
放人盘内,加白糖和醋拌匀后即可食用。
翠皮爆鳞丝:西瓜皮250g,鳝鱼1000g,芹菜500g,泡辣椒50g,调味品适量。将西瓜皮洗净,榨汁;取一半与鸡汤混匀;泡辣椒切丝;鳝鱼去鳞杂,用一半西瓜汁及蛋清、淀粉、食盐、酱油、味精、白糖、胡椒粉等调匀;锅中放素油适量烧至六成热时。下鳝鱼丝滑透,倒入漏勺;而后下芹菜、泡辣椒、姜、葱、蒜等翻炒,而后下鳝鱼丝及鸡汤芡汁炒匀,再下醋、香油适量炒匀即成。
金银甘茶:金银花5克、甘草3克、绿茶3克。200ml开水浸泡5-10分钟后饮服。
连翘玉茶方:连翘10克、玉竹5g、绿茶3g,冲入沸水200 ml,浸泡3~5分钟后饮服,每日1剂。
3、心脾积热型:当以清心凉血为治,可选用:
竹叶粥:鲜竹叶45 克(干的30 克或淡竹叶50 克),生石膏50 克,粳米100 克,砂糖少许。先将竹叶洗干净,同石膏加水煎汁、去渣,放入粳米,煮成稀粥。
黄豆芽雪耳豆腐汤 :大豆芽菜半斤,老豆腐1-2块,雪耳1两,无花果4粒,瘦肉6两。雪耳用清水浸透,去蒂;大豆芽菜,豆腐,无花果洗净;瘦肉切片,将全部材料加水煮约个半小时,即可连汤料同食。
冬瓜香菇菜:冬瓜200g,香菇50g。调味品适量。将冬瓜去皮洗净,切成小方块;香菇用水发开,去蒂柄,洗净,切成丝;葱、姜洗净切丝:锅中放植物油适量烧热后,下葱、姜爆香,而后下冬瓜及香菇和泡香菇的水,闷烧数分钟,待熟时调入食盐、味精等,翻炒几下即可,每日1剂。
绿豆皮益气茶:绿豆皮5克,扁豆皮4克,绿茶4克。将绿豆皮、扁豆皮炒黄后和绿茶一起用开水冲泡,频频饮服,每日1剂。
苦瓜茶叶饮方:苦瓜、茶叶、蜂蜜各适量。将鲜苦瓜1个,截断去瓤,纳入茶叶,对合,悬挂通风处阴干,去苦瓜,取茶叶备用;使用时每取3~5g,沸水冲泡,纳入蜂蜜适量,频频饮服,每日1剂。
4、肝郁蕴热型:当以疏肝清热为治。可选用:
羊肝粥:羊肝50 克切碎,白米50 克。如常法煮米做粥,临熟入羊肝,煮熟调匀。
鸡胆汁黄瓜藤饮:黄瓜藤100 克,新鲜鸡胆1 个。将黄爪藤洗净煎水100 克,加新鲜鸡胆,取汁冲服。
苦瓜老鸭汤:鸭子1只,苦瓜300克,食盐少许。将苦瓜择洗干净;将鸭子去毛杂、洗净,与苦瓜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文火炖熟后,调入食盐适量服食。
菊花决明茶:白菊花1 0克,决明子5克。将上2味放入保温瓶中,用沸水冲泡,盖焖10~15分钟,代茶频饮。
金钱败酱茵陈茶:金钱草、败酱草、茵陈各30 克,白糖适量。将金钱草、败酱草、茵陈煎汁1000 克,加白糖代茶饮。
5、脾虚湿困型:当以健运脾胃为治。可选用:
大麦饭:大麦米约150 克,淘米做饭。
小米粥:小米50 克,红糖适量。小米挑净杂质,清水淘洗干净,置铝锅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小火慢慢熬煮。
黄芪粥:制黄芪30 克,粳米100 克。黄芪切片,加10 倍量水煎30 分钟,滤过取汁,再加同量水蒸一次,取汁去渣。粳米洗净,加黄芪汁及适量水煮粥。
开元寿面:白面条500 克,豆芽250 克,水发香菇30 克,黄花菜15 克,嫩姜3 克,芹菜6 克,菜油75 克,酱油15 克,味精5 克。将香菇、嫩姜切丝,芹菜放沸水锅中焯一下,切碎,豆芽洗净去根,黄花菜切寸段。面条下到沸水锅内浸透,捞起沥干水分,然后扯开,淋上熟菜油15 克拌匀拌松。将炒锅放在中火上,倒入菜油60 克烧至油冒烟,取出一半待用,再将生姜丝放入稍煸,加香菇、黄花菜翻炒,加酱油、味精、水250 克煮沸后,随即把面条、豆芽倒入锅中翻拌,加盖稍焖至干透,拌入留下的熟油。装盘时,在面条上铺芹菜珠即成。
白术猪肚粥:猪肚1 个,白术30 克,槟榔10 克,粳米100 克,生姜少量。洗净猪肚,切成小块,同白术、槟榔、生姜煎煮取汁,去渣,用汁同米煮粥,猪肚可取出蘸麻油、酱油佐餐。
山楂肉片:猪后腿肉200 克,山楂片100 克,荸荠30 克,鸡蛋清2 个,淀粉15 克,面粉15 克,白糖120 克,猪油15 克,植物油500 克,精盐、味精少许,清汤适量。山楂片,水煮提取山楂浓缩汁100 毫升,肉片切成3 厘米长、1厘米宽的薄片。将蛋清、淀粉放入碗内,用筷子调成白糊,再加入面粉和匀待用,荸荠切厚片。锅中加入植物油,烧至五成热,将肉片逐片蘸糊下锅炸制,见肉片胀起呈黄白色时,起锅滤油。再将锅放在火上,添水拌匀,下入白糖,用勺炒搅,见糖汁浓时,再加入山楂浓缩汁和猪油少许,用勺搅匀,随将荸荠片和肉片下锅,多翻几次,见红汁包住肉片时即成。
黄精煨肘:猪肘750 克,黄精9 克,党参9 克,冰糖120 克,大枣20 个,精盐、料酒、葱、姜各适量。黄精、党参切片,装入纱布袋,扎口,大枣洗净。猪肘子刮洗干净,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洗净。葱切段,姜切片,冰糖50 克在炒锅内炒成深黄色糖汁。将上述各物同放入砂锅中,加适量的清水及调料,置于旺火上烧沸,撇去浮沫,将冰糖汁、冰糖及大枣加入锅内,小火慢煨2 小时,待肘子熟烂时,取出纱布袋,将肘、汤、大枣同时装入碗内即成。
参芪鸭条:净鸭1 只(约重1500 克),党参15 克,黄芪15 克,陈皮10克,瘦猪肉100 克,酱油6 克,料酒15 克,葱段15 克,姜片10 克,清汤500 克,植物油750 克(耗油75 克),精盐、味精适量。党参、黄芪洗净切成斜片,陈皮切成块,净鸭去爪,鸭皮上用酱油抹匀,下八成热油锅中炸皮呈金色捞出,用温水洗去油腻,盛入砂锅内。猪肉切成块,下沸水氽一下捞出,再洗净血污放在砂锅内,加入料酒、姜片、葱段、党参、黄芪、陈皮、精盐、味精、酱油、清汤,用中火烧沸后,改用小人焖到鸭烂熟取出,滗出原汤,用纱布滤净。将鸭子拆去大骨,切成约1.5厘米宽的条块,放入大海碗内煨好,注入原汤即成。
神曲枳砂茶:神曲5克、枳实3克、砂仁3克、党参2克、白术3克、花茶3克。300ml开水冲泡5-10分钟。
6、心肾阴虚型:当以滋阴清火,养心安神为治。可选用:
二冬粥:麦冬三钱、天冬三钱、玄蔘三钱、米二两及冰糖适量制成。
莲子粉粥:莲子肉去皮带心50 克,桂圆肉30 克,冰糖适量。将干莲子磨粉,用水调成糊状,放入沸水中,同时放入桂圆肉,煮成粥,加入冰糖。
地黄枣仁粥:生地黄30 克,酸枣仁30 克,白米50 克。先煮地黄、枣仁取汁,用汁煮米做粥。食时可加糖少许。
银耳羹:银耳15 克,红枣100 克,白糖适量。银耳水发洗净后与红枣同煮炼成羹状,放烧白糖适量即成。
莲茸糖包:面粉400 克,莲子250 克,白糖250 克,猪油25 克,泡打粉12 克。将莲子用开水泡后去皮、心,上展蒸30 分钟,取出压成泥,与白糖200 克和猪油一起拌成馅备用。另将面粉、白糖50 克、泡打粉一起,用适量的温水和成面揉匀,然后分成16 个剂子,用手按成皮,将馅包入,包好后上屉蒸15 分钟左右,取出即成。
雪花莲子:莲子125 克,鸡蛋清125 克,冰糖100 克。将莲子放入容器里,加入少许碱和适量的开水,用竹炊帚反复擦洗,中间要换两次水,直擦至外皮洁白即好,并去掉莲心。将莲子用清水洗净,放入碗中,加入适量水,上屉用旺火蒸酥备用,将鸡蛋清置于汤盘中,用竹筷使劲向一个方向搅打(不要间歇),直打到竹筷直立于鸡蛋清中即好。取锅置于火上,加入清水750 克,放入冰糖和莲子,烧开后放入打好的鸡蛋清,用手勺将它切成大块,倒入汤碗中即成。
银耳化液汤:元鱼1 只,知母10 克,黄柏10 克,天冬10 克,女贞子10 克,银耳15 克,生姜、葱、味精少量。用开水将元鱼烫死,揭甲,去内脏、头、爪。把元鱼肉放入锅内,加水、姜片、葱段,用武火烧开后,改文火煨,至肉将熟时放入银耳及药袋(袋内装知母、黄柏、天冬、女贞子)。元鱼肉烂时出锅,加味精,吃肉饮汤。
海蛰荸荠汤:海蜇皮50 克,荸荠100 克。将海蜇皮、荸荠去皮切片煮汤。
豆麦汤:黑豆30 克,浮小麦30 克,莲子7 粒,黑枣7 个。先煮黑豆、小麦取汁去渣,用豆、麦汁再煮莲子、黑枣至熟。亦可放入冰糖少许。
生地茶:生地10克,绿茶3克,麦冬5克。用300ml开水冲服,每日一次。
莲子女贞茶:莲子心3克,女贞子5克,花茶2克。300ml开水冲泡5分钟。
7、肝肾阴虚型:
牛膝石斛饮:怀牛膝15g、石斛15g、白糖适量。二药水煎10分钟,取汁,加糖频频饮用。
桑仁粥:桑椹子30 克,鲜青果60 克,糯米100 克,冰糖少许。先将桑椹子浸泡片刻,洗净后与米同入砂锅煮粥,粥熟加冰糖稍煮即成。鲜青果或用新鲜紫黑色熟果实,与米同煮成粥。
首乌肝片:猪肝250 克,制何首乌10 克,水发木耳75 克,青菜50 克,酱油25 克,料酒10 克,味精1 克,水淀粉15 克,葱5 克,姜2 克,清汤适量。何首乌切片,水煮提取浓缩液10 克,猪肝切成柳叶片,葱切丝,蒜切片,水发木耳摘干净,青菜洗净片成片,用开水焯一下。用木耳、青菜、葱丝、蒜片、酱油、料酒、味精、盐、醋、姜、水淀粉、何首乌提取汁和适量的汤,兑成碗芡。锅内放入植物油,旺火烧至七八成热,先把猪肝在热水中焯一下,控净水分,下入油锅内过一下,熟透后倒漏勺里。锅底留油,用旺火把猪肝倒回炒锅,随即把芡汁烹入,搅拌均匀,淋入少许明油即成。如常法煮米做粥,临熟入羊肝,煮熟调匀。
山药枸杞蒸鸡:净母鸡1 只(约重1500 克),山药40 克,枸杞子30 克,水发香菇25 克,火腿片25 克,笋片25 克,料酒50 克,清汤1000 克,味精、精盐适量。山药除去粗皮,切成长段7—10 厘米、厚度1 厘米的纵片,枸杞子洗净备用。净鸡去爪,剖开背脊,抽去头颈骨留皮,下开水锅内氽一下取出,洗净血秽。将鸡腹向下放在汤碗内,加入料酒、味精、精盐、清汤、山药、枸杞,将香菇、笋片、火腿片铺在鸡面上,上展蒸2 小时左右,待鸡酥烂时取出即成。
鸡茸蛤士蟆:蛤士蟆油75 克,鸡脯肉100 克,鸡汤400 克,鸡蛋清125 克,熟火腿末15 克,料酒45 克,精盐2 克,水淀粉40 克,葱段20 克,姜片10克,猪油60 克,味精适量。将蛤士蟆油粒盛入陶瓷容器内,加清水500 克、料酒15 克、葱段10 克、姜片5 克,上展蒸2 小时,取出换水,撕去其中黑膜,再加清水500 克、料酒15 克、葱段10 克、姜片5 克,上屉蒸2 小时(此时油粒已涨开),取出用清水漂洗几次,除去腥味及酒气味,浮浸数小时后,粒粒涨开如花朵,捞出控于水分待用。将鸡脯肉洗净,切成细茸,放入碗中,分两次加入清水约75 克,用竹筷搅匀,再加入料酒5 克、精盐1 克、味精少许和水淀粉,继续搅匀。另用一个碗,加入鸡蛋清,打散,然后将鸡蛋清徐徐倒入鸡茸内,边倒边搅,前后分两次加清水75 克,搅匀待用,炒锅上火,加入鸡汤、蛤士蟆油和料酒10 克、精盐1 克、味精少许、烧透后将鸡茸倒入,边倒边用手勺推匀,出锅装盘,撒上火腿末即成。
8、脾肾阳虚型:当以温补脾肾为治。可选用:
理中粥:以党蔘、干姜、炙甘草、茯苓、糯米红糖制成。
羊骨葱姜粥:羊骨1000 克,粳米(或糯米)100 克,细盐少许,葱白2 根,生姜5 片。取新鲜羊骨,洗净锤碎,加水煎汤,然后取汤代水,同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细盐、生姜、葱白,稍煮二三沸,即可食用。
黄焖狗肉:狗肉(最好是后腿肉)1000 克,酱油10 克,料酒20 克,红辣椒5 个,葱段15 克,姜丝10 克,清汤1500 克,植物油750 克,蚝油75克,白糖、精盐、胡椒面各少许。将狗肉洗净,用开水烫一下,切成大块,在植物油中炸呈金黄色。另取砂锅一口,先把葱、姜、红辣椒放入锅底,再放入狗肉加酱油、精盐、清汤,用旺火烧沸,小火炖约30 分钟,如汤汁少可加少许清汤,再慢炖1 小时,用筷子轻轻移动一下,加入白糖焖炖5 分钟,加胡椒面少许,原锅上桌。
栗子烧鸡块:净嫩公鸡500 克(去头颈及爪),栗子肉150 克,鸡蛋1 个,水淀粉30 克,葱、姜各5 克,清汤750 克,植物油500 克(耗油100 克),酱油35 克,味精、料酒、糖色、精盐适量。将鸡肉放墩上,连骨剁成小核桃块,鸡蛋、水淀粉加糖色少许,搅成糊,将鸡块放入浆匀。粟子大的一切两半,小的整个用。锅内添入植物油,五成热时将栗子炸黄捞出,再把鸡块下锅炸成老红色捞出。另取砂锅一口,加入清汤,放入鸡块,加入姜、葱及调料,炖至七成熟时,将粟子下入再炖,待肉烂汁浓时盛在碗内即成。
参杞烧海参:水发海参300 克,党参10 克,枸杞子10 克,玉兰片50 克,酱油10 克,料酒15 克,淀粉25 克,清汤75 克,植物油35 克,白糖、味精适量,葱、椒油少许。党参切片,按水蒸提取党参浓缩汁10 克,枸杞子洗净,置小碗内,上屉蒸熟。将发好的海参顺直切,大的用刀切3 块,小的切2 块,用沸水烫好,葱切段,玉兰片切薄片,用沸水烫一烫。炒勺加油,待热时加葱烹锅,将海参加入勺中,加调料翻炒,汤沸时移至小火煨烤,烤至汤汁适宜时,加入党参浓缩汁及玉兰片。调好口味,再加入蒸熟的枸杞子,用淀粉勾汁,加椒油即成。
【其他疗法】:
【挑刺疗法】
穴位选择:选穴大椎及大椎旁开1.5~2cm处。
操作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于上述部位皮下上下划动,划断皮下纤维组织2~3根,刺后挤压针孔,令少许出血,用干棉球擦掉血后,将碘酒涂于伤口,每周2次
【全息针】
(一)取穴
主穴:头穴、胃穴。
头穴位置:第二掌骨远心端桡侧。
胃穴位置:第二掌骨两端连线中点桡侧。
(二)治法
先以指压法在第二掌骨桡侧找准穴位,以30号1寸毫针自桡侧边缘向手心剌入8分左右,反复探寻至有强烈的针感。留针45分钟,每隔10~15分钟行针一次,每日1~2次。
【指针疗法】
(一)取穴
主穴:颊车、涌泉、合谷。
(二)治法
用对侧手按在穴位部,逐渐加力以患者能忍受为度,边按压边吞咽口中津液,30秒钟后放松压力,再压再放松,每日早中晚各做六次,五天一疗程。
【刺血疗法】
(一)取穴
主穴:大椎、少泽、厉兑、少商、少冲。
(二)治法
三棱针点刺放血,隔日1次,2次为一疗程。
【蜂蜜疗法】
方法1:晚饭后用温开水漱净口腔,用一勺蜂蜜(最好原汁蜂蜜)敷在溃疡面处,含1-2分钟,再咽下,重复2-3次。第二天疼痛即减轻,连续治疗两天即基本痊愈。
方法2:用筷子蘸蜂蜜一滴涂于口腔溃疡处,能在12小时内见效。最好是晚睡前涂于患处,含在口中,早晨起床能疼痛减轻许多。一日数次,效果更好。
【维生素疗法】
1、维生素E糖衣片数片研成细末,涂敷溃疡面上,每日四次,3~4天即可痊愈。此后可每晚睡前含服l~2片,持续含服1个月以防止复发。
2、维生素B12、维生素C各一片研成粉末拌匀,用无菌棉球蘸少许,涂于溃疡面上,咬合5~10分钟,使药物被直接吸收(口服显效极慢),一般3~4次可痊愈。
【验方】
1、将鲜芭蕉叶用火烤热后贴敷口腔溃疡处,每日2-3次。
2、将鸡蛋打入碗内拌成糊状,同时取绿豆适量放入陶罐内,用冷水浸泡十多分钟,再煮沸约2分钟,在绿豆未熟时,把绿豆水倒出冲鸡蛋花饮服,每日早晚各一次。
3、将黄柏用蜜炙枯焦,研为细面,搽患处,每日1次,3-5次多可愈。
4、柿饼霜适量敷于口腔溃疡处,每日数次。
5、未变质的隔夜茶中含有丰富的酸素,可阻止毛细血管出血,患口腔溃疡可含漱隔夜茶治疗。
6、用云南白药外敷口腔溃疡创面,一日2次,一般2—3天痊愈。
7、五倍子15克,明矾3克 ,共研细末,每日涂3次。
8、外涂康复新液。
9、丹参15g煎服(或丹参片也可),溃疡能很快愈合,且很少复发。
10、乌梅火煨加冰片,共研细末外用。
11、石榴皮煅炭,青黛共为细末外用。
12、五倍子5个,槐米10克,共为细末外用。
13、红枣炭、黄柏为末,香油外涂。
14、采八九个带萼的小月季花,捣烂,加一小酒杯蜂蜜调成糊状,涂口疮患处,一般3-5次即愈。
15、生石膏、硼砂各8克,黄连5克,没药、青黛、乳香各3克,冰片1克。共研细末,搽患处,二分钟左右吐出。一日3-4次,3天即愈。
16、冰片直接蘸取点在患处,每天2次,3天即可基本痊愈。
【预防保健】:
一、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二、 注意保护口腔粘膜:由于口疮常在进食时被牙咬伤后复发,因此进食时注意保护口腔粘膜,防止粘膜咬伤及锐利物扎伤,以减少复发机会。
三、合理饮食起居:宜多食新鲜蔬菜和瓜果,保持大便通畅。忌食油炸滋腻、烟酒、海腥等刺激性食品。生活要有规律,早睡早起,每天保证睡眠8~9小时。应避免过度劳累。
四、保持心情舒畅,以免内伤七情,郁久化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