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口腔病变你注意了吗?

来源:网络 时间:2009/5/27
口腔黏膜有色病变局部或全身用药可引起口腔黏膜呈现不同的颜色。例如,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引起口腔急性萎缩性炎症,病变部位多呈红色;大量摄取胡萝卜素或使用洗必泰时,可使口腔或舌黏膜呈现黄色或黄棕色;长期应用铋剂,龈缘部出现蓝黑色铋线;常用胺碘酮可在齿缘处产生铅黑色色素等等。一般情况下,口腔黏膜颜色改变不需特殊处理,重点是查找病因,并及时停药,大多可于停药后恢复正常。

  药物过敏性口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途径进人体内,在口腔黏膜上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炎症,严重者可累及机体的各个系统。常见的致敏药物有水杨酸类、甲丙氨酯、磺胺类、四环素类、巴比妥类、氨苯砜、羟基保泰松、吲哚美辛等。过敏性口炎的特点是用药后不久便感口腔内灼热、疼痛、黏膜红肿,伴口腔分泌物增多,并常伴皮疹,皮肤划痕阳性等其他过敏表现。针对过敏性口炎的治疗,首先要查清致敏药物,避免再次接触和使用,并立即停用该药。同时,为减轻症状,需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等,全身症状重者可用皮质激素,并加强全身支持和局部对症治疗。

  接触性口炎主要药物有抗生素、漱口液、局部麻醉药、药物牙膏及中药如乌头、藜芦、天南星、巴豆、半夏等。临床表现为局部黏膜充血、水肿,出现单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圆形或类圆形界限清楚的糜烂或溃疡面。患者常感口腔烧灼和干燥,以及局部疼痛不适。一旦明确为药物接触性口炎,其治疗原则是立即停药,服用抗组胺药,用温水漱口。如果已破溃形成溃疡,表面涂敷云南白药或三七粉,以减轻症状,促进愈合。

  口腔黏膜疱疹资料表明,磺胺类、巴比妥类、青霉素、氯丙嗪、卡巴西平、水杨酸类、利福平、乙胺丁醇、氨茶碱等药物均可引起口腔斑疹或疱疹、红斑等,也可导致溃疡性损伤。针对这种病变,应立即停用致病药物,局部可酌情选用龙胆紫、中药散剂、药物、软膏或含漱液治疗。全身治疗配合维生素C和复方维生素B,并注意口腔护理,上述治疗数日,即可治愈。

本站内容采集于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

扫一扫
口腔  
网站地图 手机版 电脑版 广告联系QQ:49881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