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 市一院第一届影像中心图像展 “黑-白-灰”解构下的人体世界
讲述 | 市一院第一届影像中心图像展 “黑-白-灰”解构下的人体世界
“循技入微,医影同行”
引言
“人类无可救赎地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老习惯未改,依然在并非真实本身而仅是真实的影像中陶醉。”美国作家、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一书中写道,“摄影影像是世界本身的片段,是现实的缩影,和绘画等其他艺术表达一样,是在遵循道德和美学使命下,阐释世界的一种方式,相较活动的影像,是一种被切得整整齐齐的时间,拥有更深刻的记忆。”
早期医学影像拍摄和传统胶片摄影基于相近的原理,依托某种专门设备,以胶片为载体,是某种光源在成像物质上的反应。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借助不可见光X射线,基于客观事实和伦理需求,以图像为佐证,定位病灶,辅助临床揭开疑惑;而后者运用极富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表现手法,记录可见光下的自然万物。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中介绍,医学影像是一种辅助医疗或医学研究推进的技术与处理过程,它对人体或人体某部份,以非侵入方式取得内部组织影像,是一种逆问题的推论演算,即成因(活体组织的特性)是经由结果(观测影像信号)反推而来。它主要包含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分别是医学成像系统(medical imaging system)和医学图像处理(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伴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以及更大化的医疗诊断需求,影像设备迭代升级, 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DR(数字X线摄影)、PACS(医学影像学信息管理系统)、各种造影检查、口腔摄片检查、乳腺摄影检查,等等支撑起现代化的医学影像中心。医学影像与以光学为根基的摄影的关联度仿佛渐行渐远,但对于影像技师或是摄影师来说,探寻真善美的脚步却坚韧如初、从未改变。
“循技入微,医影同行”——第一届影像中心图像展,于5月25日开展。不似印象中的书画展现场那般热闹,没有考究的展厅、精致的装裱、专业的灯光、驻足的观者。以“黑-白-灰”三色为主基调的展品,独立、低调地伫立在病房4号楼和6号楼2层连廊靠墙处,观者多为一些行色匆匆的医者和奔波求诊的患者。
这些展品仅是影像中心“家庭相册”中的冰山一角,但它们,足以定格历史、讲诉故事,折射精神,珍藏记忆。
一
筹备于2019年底,因新冠肺炎疫情推迟数月,凝聚着医院影像中心团队集体智慧和个人成长故事的“循技入微,医影同行”——第一届影像中心图像展,于5月25日这天拉开大幕。图像展在病房4号楼和6号楼2层连廊处举行,展期约两周。展出的作品皆来源于院影像中心,是该中心日常开展的一些检查项目图片,每组图像介绍了所采用的检查技术和所能解决的临床疑虑。主办方为保护患者隐私,将每幅图片中的患者信息作隐藏处理。
“通过此次展出,希望能够鼓励年轻技师在本职工作中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断精进专业技术,发现更多更好的扫描方法,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意见和更大的帮助。同时,也希望临床医生更全面的了解影像中心业务,协助临床选择更精准的检查方式,我们欢迎临床科室为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促进科室发展,提升专业水平。”院影像中心主任曹伟表示。
二
“图像中的受检者是一位76岁的女性,健忘一年,伴进行性加重3月余,因临床考虑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故来做海马检查。因海马检查的特殊性,要求患者坚持不动30-50分钟,提前与家属和患者沟通好,告诉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她的紧张感,尤为重要。做完检查后,我提醒她不要忘记拿走自己的东西,她看着我神情呆滞地说了一句‘什么都没丢下,丢的只是记忆,很多东西都想不起来了’。”
当听到这句话后,医学影像中心放射主管技师、从业10年、参展者王帆深受感动,他说:“从表面上看,老人精神矍铄,但她的话瞬间触动了我,不仅仅是出于对患者的同情,那一刻我切身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医学影像技师肩上的责任,我要秉持这份责任,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差异化、适合患者的检查方案,做出更精准的图像,更好地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的优质影像信息!”
何谓优秀的医学影像图片?拥有40余年从业经验、医学影像中心主任技师、江苏省医学影像技术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徐州市医学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陈新沛分享道:“一幅优秀、精准的医学影像图片至少要满足四点:位置准确,对比度清晰,胶片上没有伪影,对受检者敏感部位给予适当的防护等。”
“在传统医学影像时代,你提到的优秀医学影像图片在业内被称为‘甲级片’,它的评价标准有位置准确,照片对比度清晰度良好,无污染划损、被检者资料齐全、准确、整齐无误,造影片造影剂涂布均匀。现代医学影像专业提倡‘精准影像,技术先行’,摄片时病患体位准确的摆放、曝光剂量恰当的设置,是图像后处理的前提,更是诊断医生作出精准诊断的保障,因此技师要详细阅读临床医生开的申请单上的要求,详细了解受检者的病情,这样才能拍摄出高质量的图像片。当然,电脑后处理也弥补了前期拍摄的诸多不足,例如调整照射野(照射范围)大小,图像对比和清晰度......人性化发展的趋势,给患者带来更为温馨的就医感受,向X线摄影技师提出更高要求。”陈新沛说。
三
曹伟在谈及一幅完美影像图片“生成不易”时说:“一幅完美的图片,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完美的图像又是做出精准诊断的基石。整个流程需要患者,护理分诊,技师的共同配合,在分诊导诊,患者检前准备、检中配合,技师指导服用造影剂、扫描、重排、打印成片,诊断医生阅片、出具诊断报告,等等,各环节出现的任何小瑕疵都可能造成伪影,影响成片,甚至是最终诊断。”为了尽力避免全流程和各环节可能存在的这些“小瑕疵”,影像中心不断优化检查流程,定期对护理、技师和诊断医师进行考核,定岗定责,精益求精。
“‘所想即呈现,所见即所想’,是我们科室一直追求的目标。”曹伟把“影像比作临床的眼睛”,而拥有一双合格影像人的“慧眼”是医学影像技师终身的修炼和追求,需要日复一日的学习和实践,不可一蹴而就。考虑到青年优秀技师的养成非一朝一夕,医学影像中心除了举办这次“影”展,还将青年技师成长提升作为常态化工作布局谋划,想方设法为青年搭建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我们制定了科室内部的培训培养计划,护理组、技术组每月进行技术质量控制,对于出现的差错,不回避不遮掩,认真剖析原因,找出根源所在,并有针对性的制定扫描方案,及时发布在科室微信群;每周五的科室业务学习,锁定新业务,传播新技术,安排普放技术人员进入CT、MRI学习操作,诊断医生利用空余时间学习CT、MRI的诊断知识,目前已有三名技术人员,一名诊断医生经过培训、申请、考核合格轮转到CT操作岗和诊断岗,充分利用科室内部资源,让人员流动起来,为青年技术人员创造更多学习机会。”
采访中了解到,在遇到一些疑难病例扫描时,或者因青年技师经验有限,无法有效评估病情制定检查方案时,科室会安排高年资诊断医生现场指导,这一举措受到青年技师欢迎,也为他们在职业生涯起步阶段注入了一份动力。“影像诊断和技术相辅相成,技术组做好图像,诊断组诊断疾病,共同做出相对优质图像,这样既提高了影像检查水平,同时凝聚了技术、诊断,增强团队协作力。”王帆说。
四
据介绍,自去年市一院提升式搬迁至铜山后,影像中心也迎来新变化,CT、MRI和普放正式整合为一,更名为医学影像中心。全新的科室面临全新挑战,无人员增加,同期涨幅近50%的工作量,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换人不停机的工作需求......每一位医学影像人的身心都在极限徘徊。从院医务处了解到,影像中心是院内为数不多的常年满负荷运转医技科室。为最大限度满足临床科室检查需求,近期,影像中心将每日上班时间提早半小时至8:00,并保持周六、周日1.5T磁共振正常开机。
“即使在这样的压力下,科室的全体人员也劲往一处使,共同面对压力和困难。就像这次展览中的每幅作品,它凝聚了每位影像人的努力和心血,每当一份处理好的图像为临床精准的诊疗提供帮助时,也是每一位影像中心医生最欣慰的时刻。”面对早八点至晚八点连轴转的工作常态和重重压力,曹伟的言谈中没有流露丝毫抱怨和迟疑,取而代之的是坚定的目光和温暖的笑容,一如两年前的初夏,她带领8位医疗队员启程奔赴非洲桑给巴尔参加江苏省第28期援外医疗任务时那般,乐观、从容。
影像中心将对本次展出的图像发起线上投票,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以鼓励青年医生夯实诊断基础,提高业务技能。影像中心“影”展将作为影像中心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融入全体影像人的血液中,由一代代影像人继续传承下去,并逐渐演进为科室新业务推广和业务水平提高的有力抓手。
特别致谢
曹伟、陈新沛、王帆等医学影像中心受访者提供的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