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的中老年人,拔牙一定要当心!
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的中老年人,拔牙一定要当心!
王阿姨,1个月前因右下后牙松动在当地口腔诊所行“松牙拔除术”,医生告知她拔牙很顺利,术后也服用了“头孢”类抗生素预防感染。然而拔牙两周后拔牙窝仍没长好,创口周围肿胀发红,流出黄色液体,一碰还流血,且越来越疼,吃“消炎药”及“止疼药”都不管用,吃饭睡觉都成问题,到大医院一检查,医生考虑是“药物相关性颌骨骨坏死”!
原来,王阿姨五年前诊断患有骨质疏松症,每年都注射一种名叫“XX膦酸盐注射液”的药物。这种“XX膦酸盐”药物才是导致这次拔牙术后发生颌骨坏死的“罪魁祸首”。
什么是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是指因恶性肿瘤骨转移、骨质疏松等疾病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bisphos-
phonates, BPs)、抗血管生成类药物或类固醇类药物等所致的颌骨代谢紊乱及骨坏死类疾病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有颜面部红肿、疼痛、瘘管形成、颌骨坏死及死骨暴露等的临床特征,严重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口颌功能。
哪些药物可引起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呢?
文献报道,双膦酸盐类、抗血管生成类、类固醇类等药物可引发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具体见表1。
使用了这些药物可以拔牙吗?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发生的高危因素包括:口腔局部因素;药物相关因素及全身因素等。最为常见的局部因素是拔牙、牙槽手术等有创操作,因此服用过相关药物的患者“拔牙”肯定存在发生颌骨坏死的风险。面对这类棘手的临床难题,患者不要刻意隐瞒“用药”病史,口腔临床医师更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药物使用种类、剂量、时长、给药途径,病灶牙危害程度及全身条件等多种因素,充分医患沟通,最终达成治疗共识。采用拔牙前抗菌药物使用,术中微创拔牙,严密覆盖拔牙创面,术后规范护理等方式尽量降低骨坏死的发生。
如何预防药物性骨坏死发生呢?
肿瘤内,泌尿外科、乳腺外科、普外科及骨科等相关科室医生在给患者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之前应建议患者先到口腔科进行口腔检查。口腔科医生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充分了解患者的牙周、牙体、牙髓、根尖及义齿佩戴情况。对龋齿行有效充填治疗,对于无法保留的牙齿及时拔除,全口洁治,修整尖锐骨尖、骨突,义齿调磨。此外,还要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口腔护理,如正确刷牙,应用牙线、漱口水等。
在接受相关药物治疗后,患者应定期看口腔医生,在医师指导下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在口腔疾病的早期进行处理,预防病变进一步发展诱发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
为避免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发生患者可以自行停药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俗话说:“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患者不能因为使用双磷酸盐类药物可引起药物相相关性颌骨坏死就放弃治疗,造成肿瘤转移、股骨骨折等风险。
发生了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怎么治疗?
根据最新专家共识,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非手术治疗包括加强口腔卫生、定期口腔维护、氯己定含漱、抗生素和抗真菌治疗、高压氧及低剂量激光治疗等。手术治疗包括:清创、死骨切除等保守手术治疗,以及方块截骨、区段截骨等扩大手术切除。总之,患者发生了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一定要到正规的口腔医疗机构接受正规的治疗,切勿病急乱投医。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1]何悦,陈珩,安金刚,等.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23,21(04):313-325.DOI:10.19438/j.cjoms.2023.04.001.
[2]梁宇豪.双膦酸盐类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研究及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24,21(11):180-184.
[3]贾佩佩,曹晓禄,韩瑜,等.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病例分析及风险防控[J].临床合理用药,2024,17(09):176-178.DOI:10.15887/j.cnki.13-1389/r.2024.09.050.
[4]蔡晨晨,刘济远,唐休发,等.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3,15(05):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