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牙颈部外吸收必须考虑的四个要素,尤其是第三个常被忽略!
诊断牙颈部外吸收必须考虑的四个要素,尤其是第三个常被忽略!
研究表明,牙颈部外吸收(ECR)的患病率在1.35%~2.3%之间,且近年来其患病率不断增加,而关于ECR的诊断与内吸收和牙齿其他类型根吸收的鉴别诊断较为困难,尤其是病变范围较小或位于牙齿邻面的病变更不容易在临床上检测到,随着时间推移,到ECR病变范围较大时往往就表现为可逆性牙髓炎或根尖周炎了,因此了解ECR的早期表现与特点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信息对于评估相关病例的进展和早期管理ECR,进而延长牙齿寿命至关重要。
图片图片(图片来源于原文)
近期,一项多国联合研究第一次系统性地分析了ECR的早期症状和临床影像学表现,来确定不同特征ECR的患病率,并尝试评估牙位、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与ECR发生是否相关,来为ECR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该论文2023年10月6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牙髓病学杂志》(Int Endod J)。
该研究为一项观察性研究,纳入了194例患者,共215个ECR位点,这些患者均接受了临床检查和放射学评估,研究者通过收集相关数据来分析牙齿类型、牙位、患者性别、年龄与ECR临床表现和放射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年龄、性别、牙位和不同临床体征均与ECR诊断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为临床医师诊断ECR时提供了更多可参考的信息,也让我们对ECR的疾病表现和临床特点有了更多的认识。
年龄:年轻人更容易患ECR,但老年人患ECR牙髓受累可能性大
该研究发现,年龄与ECR患病率显著有关,出现ECR的平均年龄为41.5岁,年轻患者(31岁)出现ECR的频率最高(30.2%),老年患者(60岁)出现ECR的频率最低(19.1%)。研究认为,ECR在老年患者群体中不常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任何有ECR的牙齿可能已经被处理过或拔除。
此外研究还发现,患者年龄与ECR牙髓受累概率显著相关,46岁以上的患者患ECR时,其牙髓受累可能性较大,60岁以上患者的ECR病变则更具有破坏性,可能原因是老年患者成熟牙本质成分发生变化,使其更容易被吸收(图1)。
研究数据还表明,男性ECR患病率(54.6%)高于女性(45.4%)。此外,研究还发现性别与根尖片偶然发现ECR、ECR位置在腭侧和ECR病变高度显著相关。有研究指出男性ECR发病率较高的可能原因是由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牙外伤,进而导致ECR。
总体而言,ECR最常见于上颌前牙,这可能由于上前牙更容易被观察到,以及因为上前牙牙本质更薄,因此容易被X线检查出来。也有人认为可能是由于上前牙更容易受到外伤或受到正畸治疗的影响,而这两者都是公认的ECR易感因素。
在上前牙中,上颌中切牙(21.4%)是最易受影响的牙齿,上颌第一磨牙(9%)和下颌第一磨牙(10%)是第二常见的患牙组。磨牙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是由于这些牙齿是最早长出的牙齿之一,因此暴露于潜在病因因素(如功能异常)的时间可能更长导致(图2~图3)。
ECR的临床体征主要为空化(14%)、粉红色斑点(5.1%)和变色(2.8%),它们作为单独体征时不常见,但合并其他临床体征时其发病率大大增加。而其中空化是ECR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仅表现为空化的ECR概率为14%,空化合并其他临床体征的概率为27.4%,且最常影响前牙。
虽然大多数ECR处于吸收期,但用Patel分级评估时,大多数病变的高度(1或2)和周围向扩散(A或B)为最小或中等程度,而大多数ECR病变却累及了牙髓。症状和临床体征与可能的牙髓受累有关,而与病变的高度和周围向扩散无关。这一观察结果提示我们,临床医师在怀疑或确认ECR时不一定必须寻找粉红色斑点,ECR的症状和临床体征仅与牙髓接近程度有关,而与病变的实际大小无关(图4~图5)。
该研究还证实了ECR的静态性,即本研究中大多数ECR病例无症状,为通过根尖片或CBCT偶然发现,ECR的静态性可能是由于ECR的进展相对缓慢,牙髓旁抗吸收层形成,以及牙髓结石和钙化形成,透明质层和牙本质前期沉积增加,通过“隔离”牙髓与吸收前沿病变组织来预防或延迟牙髓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