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退缩?怎么治疗?
为什么会出现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退缩?怎么治疗?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退缩是临床常见的美学并发症和生物学并发症。它可导致修复体与天然牙或修复体之间“黑三角”现象的出现、基台透色或暴露、龈缘形态与邻牙不协调等美学问题,同时增加口腔卫生维护的难度以及相关生物学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此类并发症往往比较棘手,因而如何预防和正确处理是医生们临床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退缩的原因
0
1
缺乏角化黏膜和附着黏膜
缺乏角化黏膜和附着黏膜会引起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退缩。有研究表明,角化龈宽度及黏膜厚度与龈退缩呈负相关关系。
同样,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退缩与牙龈生物型相关,在手术创伤、修复过程、机械刺激及炎症反应等作用下,薄龈生物型比厚龈生物型更倾向于出现软组织退缩。
Kan的研究显示,通过结缔组织移植将薄龈生物型转变为厚龈生物型可以显著减少龈退缩,稳定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水平。
0
2
种植体唇颊侧骨厚度不足
种植体唇颊侧骨板菲薄或缺损会导致唇颊侧软组织的退缩。
研究显示,种植体颊侧骨板骨量充足或经植骨手术而显著增量缺损或菲薄的颊侧骨板可以明显缓解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退缩。
0
3
种植系统的选择与操作
选择颈部直径粗大的种植体、植入过于偏颊侧或植入过深、种植体之间或种植体与邻牙距离过窄,以及反复拆卸基台等都会造成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退缩。
有研究采用平台转移的种植系统以及减少基台拆卸的修复理念,可以稳定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高度。
0
4
种植体周围病
种植体周围炎造成边缘骨的丧失,从而引起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退缩。
另一方面,有研究显示薄龈生物型以及角化黏膜的缺失加剧了种植体周围黏膜炎以及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退缩的治疗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退缩的处理主要包括角化黏膜宽度增量和黏膜厚度增量两方面。
0
1
角化黏膜宽度的增加
通过采用单纯前庭沟成形术或根向复位瓣结合组织移植均可以增宽角化黏膜宽度。
研究显示,游离龈移植增宽角化黏膜宽度的效果及稳定性均优于单纯前庭沟成形术。用于增宽角化黏膜治疗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退缩的移植材料除游离龈移植外,还常采用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组织替代材料[包括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和异种胶原基质(XCM)。
有研究提示,采用游离龈移植可以部分改善种植体唇颊侧的黏膜退缩,但缺损覆盖率较低。同时硬腭处取材的角化黏膜存在明显的颜色、质地与邻近区域不协调的缺点。
采用组织替代材料可以避免供区创伤,同时有研究显示,组织替代材料形成的角化黏膜相较硬腭来源的角化黏膜移植美观效果更好。
当前牙区存在附着过高的肌肉及瘢痕组织时,应松解上述组织,形成前庭沟。
应用组织替代材料增宽角化黏膜,再生组织与邻近区域相对协调。成形前庭沟并增宽角化黏膜后,种植体周围形成不受口唇运动肌肉牵拉干扰的稳定的软组织环境,有利于预防种植修复体唇侧黏膜的退缩。
0
2
黏膜厚度增量
黏膜厚度增量一般采用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近年来出现了一种体积稳定性良好的异种胶原组织替代材料——体积稳定性交联胶原基质(VCMX),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用于临床。
当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退缩在1mm以内,龈乳头和龈缘轮廓形态良好时,可采用维持现有软组织主体结构的隐藏切口,结合结缔组织移植的黏膜厚度增量方法,如隧道技术。
种植体支持的右上中切牙修复体周围软组织出现了明显的水平向吸收,伴约1mm的龈退缩。
采用龈沟内切口,潜行分离缺损区骨膜上结缔组织。将硬腭侧获取的自体结缔组织修整成形,牵引至受植区。术后3年的随访结果可见种植体唇侧黏膜厚度增量效果明显,同时获得垂直向龈缘高度的再生,与同名牙协调一致。
龈缘黏膜退缩在1mm以上或伴有邻近软组织需一并处理时,需采用牙周成形手术处理,主要是冠向复位瓣结合厚度增量来进行改善。
Burkhardt等采用冠向复位瓣结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修补种植体唇颊侧退缩的软组织,6个月后软组织缺损的覆盖率可达66%,龈缘可提升1.2mm。
Zucchelli等采用冠向复位瓣结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并通过修除部分唇颊侧基台、重新制作修复体等处理方法治疗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退缩。这项前瞻性研究5年的结果显示,软组织缺损的覆盖率可达99.2%,其中79%的病例实现了完全的软组织覆盖,软组织厚度平均增加1.8mm,龈缘平均提升3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