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来啦,这样吃粽子更健康!
端午节来啦,这样吃粽子更健康!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吃粽子仍然是“全国统一”的习俗,今天就来看看粽子怎么吃才更健康?
芒种过后,天气逐渐炎热,身体表面血流增加以帮助散热,胃肠道的血流减少,消化功能有所下降,人容易出现苦夏消瘦的问题。而粽子以竹叶或苇叶为皮,气味清香怡人,叶子中的多酚类和钾元素可以在蒸煮时渗入米内,有利于提高人体的抗热功能。同时中医上认为糯米有“温暖脾胃”“健脾补气”的作用,糯米能刺激胃酸分泌,其中丰富的支链淀粉除了带来黏糯弹爽的口感,热的时候还特别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初夏时分,清香美味、容易消化的粽子总是让人食指大动。
1、避免与油腻食物同食。
糯米本身虽然好消化,但和油腻的配料混在一起,比如肥肉、蛋黄等,消化能力差的人可能会感到不适,所以消化不良的人吃粽子宜选清爽的小枣粽子或白米粽,不要吃得太甜,不宜配太油腻的菜。
2、避免早餐、睡前吃粽子。
专家指出,早上起床后和晚上临睡前,胃肠蠕动都会减慢,没有来得及消化的粽子停留在胃中,更易引起积滞,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导致本身曾有慢性胃病、胃溃疡的患者旧病复发,出现腹胀、腹痛、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
3、避免与鱼肉搭配食用。
粽子主料为糯米,再加上肥肉、豆类配料等不宜消化的食物,进食时最好不要再搭配大鱼大肉,以免进一步加重胃肠的负担。
4、避免与冷饮一同食用。
时下各种冷饮搭配的粽子、冰淇淋粽子、生冷粽子等因口感凉爽,受到人们的喜爱。专家认为,加了油脂、肉、蛋黄的粽子不宜冷吃,对于消化能力差的人尤其要注意。比如食用冰箱里刚拿出的的粽子,因充分加热变软后再食用。对于糯米加冰淇淋的粽子,由于偏凉、偏腻、不易消化,应少吃,尤其老人和儿童。
5、避免快速食用,最好配茶水。
每年都有一些人因为吃粽子吃的太快或太多产生消化不良甚至噎死的事件,尤其是消化能力较差的人群。所以在吃粽子时,要细嚼慢咽,最好佐以汤或茶,这样有助于吞咽和消化。
6、避免购买露馅粽子。
露馅的粽子一般都不新鲜,合格的粽子应粽角端正,扎线松紧适当,无明显露角,粽体无外漏。另外,粽子保质期很短,应注意少量购买,或现吃现买,购买后尽快食用,使用前要彻底加热煮透。
粽子虽美味,却并不适合所有人。粽子由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糯米制成,糯米粘度大、韧性强,在胃内很难与消化液结合,不利于下一步消化吸收,且粽子制作过程中通常又加入较多量的油脂及糖。消化内科专家提醒有几类人就不太适宜吃粽子。
1、糖尿病患者
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通常人们吃的时候还要加糖伴食,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现昏迷。
2、老年人和儿童
粽子中含有许多糯米,黏性大,老人和儿童的肠胃功能相对较弱,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3、胃、肠道病患者
粽子的主料糯米,不易消化,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会在胃里停留很长时间,刺激胃酸分泌,容易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旧病复发。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人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
4、心血管病患者
肉粽和猪油豆沙粽所含脂肪多,属油腻食品。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专家提醒:本来就有消化功能疾病的患者,如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就更不适宜进食粽子了。
年轻人有种说法:”每逢佳节胖三斤“,一到假期就放开吃,没有节制的聚餐、品尝平日没时间享用的美食。端午小长假,大家应该避免进食过量,仲夏交替之际,我们的肠胃功能需要适应新的季节。自己亲手包的比市场卖的更营养健康,如条件允许,可以与家人一起动手,一同享受包粽子乐趣,进食更健康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