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手足口病及传播途径
预防手足口病及传播途径
疾病概要: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2~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泡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预防保健:
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
一、要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二、托幼等单位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三、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四、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五、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