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
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1959年命名为手足口病(Hand-Foot- Mouth Disease,HFMD)。症状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为主要特征。病原以肠道病毒71型(EV71) 和CoxA16多见
一.病原:一个无囊膜的衣壳包裹着一条长度约7.5kb的单股正链RNA核心组成
病原符合所有肠道病毒的特征: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中生存和传播,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的酒精和5%的来苏水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病毒在50摄氏度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的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摄氏度可存活1年,在零下20摄氏度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阴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病,通常发病一周内传染性最强,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其次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接触病人的粘膜、皮肤、疱疹液感染。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均可造成本病的传播。
三、临床分型:
普通病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
重症病例:
(1)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2)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
③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四、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潜伏期一般2~10d,平均3-5天。多数患儿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可伴头痛、咳嗽、流涕、口痛、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2、口腔疱疹:性质:小疱疹或溃疡。部位:舌、颊黏膜、硬腭多见,偶可见于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症状: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较剧,年幼儿常表现烦躁、哭闹、流涎、拒食等。
3、手足臀皮疹:出疹时间:口腔疱疹后1-2 天。部位:手\足\臀部,有时波及四肢\偶见于躯干。性质:斑丘疹--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米粒至豌豆大, 质地较硬,多不破溃,内有混浊液体,周围绕以红晕。数量少则几个,多则百余个。疱疹一般 5-7天消退,疹退后无瘢痕及色素沉着。
4、皮疹特点:“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 ;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临床“四不”: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5、危重患者的特点
年龄小于3岁,持续高热;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困难、节律改变;血压明显升高或低血压;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血常规WBC计数增高或明显减低;血糖升高;四肢末梢循环不良。尤其在3岁以下者出现,重症患者多起病后1-3天内发生,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
五、预防手足口牢记15字口诀:常洗手、勤开窗、喝开水、食熟食、晒衣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