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儿颜面非对称性变化的研究
提 要 本研究采用莫尔等高条纹分析法检测一组混合牙列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术后患儿颜面主要结构的非对称性,并与正常儿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UCLP术后患儿面中份,特别是鼻及口唇部位发生明显的不对称性畸形,说明唇腭裂修补术后继发牙颌面畸形是三维方向的异常,该研究结果提示对唇腭裂患者进行序列治疗对预防和减轻这种术后畸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不对称变化 莫尔测量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术后患者继发牙颌面畸形,不仅表现在矢状方向上,而且各结构间的水平关系也可能发生异常。本研究采用莫尔等高条纹检测法对48名混合牙列期UCLP术后患儿颜面部的非对称率及主要标志点的偏移情况进行测量分析,确定其不对称畸形发生的部位和特征表现,从而为唇腭裂畸形的综合治疗,包括术前矫形治疗、术后正畸治疗及外科Ⅱ期整复提供实验依据。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组为随机抽取的来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混合牙列期UCLP术后患儿48名,其中男25名,女23名,年龄7~11岁。唇裂修补年龄为6~12月,均采用Millard’s旋转推进法。腭裂整复年龄为5~6岁,采用三瓣法后推术。所有病例未接受过任何术前矫形及术后正畸治疗,也未施行外科Ⅱ期整复术。对照组为60名同年龄段混合牙列期正常儿童,男女各半。
每位研究对象按标准化条件严格定位下拍摄面部莫尔条纹照片,并将照片按比例尺等倍(1∶1)放大后进行测量〔1〕。
本文选取11个测量标志点(图1),选择过软组织鼻根点(N),沿FH平面的垂线作为颜面的理想中线(ML),分别以左右内眦(EN)、鼻翼(AL)、口角(CH)至颜面中线的距离,计算分析上述结构的非对称率。非对称率由加藤公式Q=(G-K)/G×100%计算,其中Q为非对称率,G为偏离中线较远侧的距离,K为离中线较近一侧的距离。同时对鼻尖点(Prn)、鼻下点(Sn)、上唇点(UI)、下唇点(LI)及颏前点(Pg)等6个测量标志点偏离中线的情况进行测量。所有样本的莫尔条纹照片均由特定编写的软件用计算机辅助系统进行数字化测量和统计处理〔1〕。
图1 颜面莫尔条纹测量标志点
1. 前额点Fr 2. 鼻根点N 3. 内眦点EN 4. 眶下点Or 5. 鼻尖点Prn 6. 鼻旁点AL 7. 鼻下点Sn 8. 上唇点UI 9. 口角点CH 10. 下唇点LI 11. 颏前点Pg
结果
1. 颜面主要结构的非对称率变化(表1)
表1 UCLP患儿与正常儿童颜面主要结构的非对称率比较(均数±标准差)
男性UCLP组 | 男性对照组 | 女性UCLP组 | 女性对照组 | |
内眦(%) | 4.4±2.3 | 4.2±2.2 | 4.1±2.9 | 3.9±3.1 |
鼻翼(%) | 17.3±5.0 | 4.9±2.2 | 16.4±4.8 | 4.5±2.6 |
口角(%) | 7.6±2.2 | 6.2±2.5 | 6.9±3.2 | 5.8±3.0 |
*表示P<0.05, **表示P<0.01 |
测量结果显示:男女不同性别的UCLP术后患儿鼻翼非对称率分别为17.3%和16.4%,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男女性UCLP患儿口角的非对称率也大于对照组(P<0.05),而两侧内眦部非对称率与正常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UCLP术后患儿鼻翼部的非对称变化最大,其次为口角区,而远离上唇区的内眦部变化不大。
2. 颜面中线附近标志点偏移情况分析(表2)
表2 UCLP患儿与正常儿童颜面中线附近标志点偏移情况(均数±标准差)
男性UCLP组 | 男性对照组 | 女性UCLP组 | 女性对照组 | |
Prn(mm) | 2.8±1.1 | 0.9±0.6 | 2.5±1.2 | 0.7±0.6 |
Sn(mm) | 2.1±1.0 | 0.6±0.5 | 2.2±1.1 | 0.6±0.5 |
UI(mm) | 1.9±1.4 | 0.8±0.8 | 1.9±1.2 | 1.0±0.9 |
LI(mm) | 1.1±0.8 | 1.0±0.7 | 1.5±0.9 | 1.2±1.0 |
Pg(mm) | 1.4±0.9 | 1.1±0.8 | 1.3±0.8 | 1.3±1.2 |
*表示P<0.05, **表示P<0.01
从表中可见男女UCLP术后患儿的鼻尖点、鼻下点及上唇点均发生明显偏斜,与对照组相比有高度统计学差异(P<0.01),而下唇点与颏前点偏移情况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
以上结果表明术后UCLP患儿颜面中线标志点偏移及不对称畸形主要集中在鼻部和上唇区(图2)。
图2 UCLP术后患儿畸形特征。
讨论
莫尔等高条纹法(Moire Topography)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发明的一种新的光测技术,它具有操作简便、设备低廉、可提供三维信息等优点而受到推崇。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将这一技术运用到颜面美学形态分析,面部对称性检测及牙颌面畸形的诊断和治疗设计等方面〔1,2,3〕。但目前尚未见用莫尔条纹分析法对混合牙列期UCLP术后患儿颜面非对称变化及三维特征研究的报道。
过去的研究证实,UCLP术后患儿颅颌面结构不仅存在矢状关系的异常,而且在垂直及水平方向上也可能严重失调,也就是说术后继发畸形常常涉及三维空间结构。正位X线头影响测量分析发现UCLP术后患者的上颌骨出现明显不对称畸形〔4〕,牙弓模型测量也证实术后上颌弓出现不对称性改变〔5〕。
本研究采用莫尔条纹分析法对UCLP术后患儿主要颜面结构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发现其颜面非对称性变化主要集中在鼻部和口唇区域:鼻尖点、鼻下点和上唇点出现明显偏移,两侧鼻翼的对称性受到明显影响,表明UCLP术后不对称畸形主要表现在与面中份和上颌骨相对应的软组织区域。
关于唇腭裂术后发生颜面不对称畸形的原因很多,虽然外科手术修补了上唇及腭部裂隙,但两侧上颌骨基本上无骨性连接,加之手术的创伤、骨面暴露、血供改变及疤痕的牵拉严重影响了骨骼的生长,导致上颌骨发育不足,出现面中份凹陷的典型改变,同时左右两侧上颌骨在三维方向的生长发生不一致,鼻软骨、鼻中隔软骨的弯曲变形,从而影响到覆盖于骨骼表面的软组织形态和结构。另外,面部及上唇肌张力的改变、疤痕组织的收缩,使鼻唇部组织结构的生长方向发生紊乱,导致不对称畸形。
目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许多唇腭裂修补术本身就是在两侧上颌骨错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手术的干扰及继后的发育障碍使其不对称畸形日渐严重。这种结果提示我们:在努力改进手术方法、减少手术创伤及疤痕形成的同时,坚持当今国际上流行的唇腭裂序列治疗原则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术前矫形治疗将错位的上颌骨两侧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上颌弓,在此基础上再施行唇腭裂修补术,以及继后合理的术后正畸治疗对预防和减轻UCLP术后继发畸形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林、王大章、詹淑仪等:计算机化莫尔等高条纹对颜面形态的三维测量分。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88;6:13
2.王兴、张震康:中国美貌人群颜面结构的三维测量分析。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1:26:67
3.王大章、胡林、罗颂椒等:计算机化三维图象分析在牙颌面畸形外科矫治设计中的应用。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0:8:212
4.Molsted K, Dahl E: Asymmetry of the maxilla in children with complete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Cleft Palate J. 1990;27:184
5.Wada T, Miyazaki T: Growth and changes in maxillary arch form in complete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cleft palate children. Cleft Palate J. 1975;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