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心”不是玩笑话,惊吓过度“心碎综合征”找上了她
“玻璃心”不是玩笑话,惊吓过度“心碎综合征”找上了她
日前,我院西院区全科医学科收到患者陈女士(化名)送来的感谢锦旗,锦旗上“良医明断如良将,用药慎思胜用兵”14个金色大字鲜艳夺目,映衬着陈女士如释重负的笑脸,陈女士连声道谢,动人的场面让病房充满和谐与温馨。
突发急性左心衰
时间追溯到4个月前,5月中旬,61岁的陈女士因“活动后胸闷气短伴心慌4天”于西院区全科医学科就诊,魏晶医生查体发现病人“新发快速房颤”,同时焦虑状态明显,追问病史,发病前病人曾摔伤颈部,之后出现紧张、害怕、焦躁不安,甚至有濒死感,建议住院治疗,但病人一直犹豫不决、不停哭泣,经反复劝说后,病人同意住院,收住全科医学科。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发现,病人NT-proBNP高达4989.5pg/ML,D-二聚体、心肌酶正常;进一步CT检查发现:双侧大量胸腔积液、肺间质水肿,心脏增大;心脏超声见:左室收缩功能重度减低,EF值显著下降至25%,舒张功能亦明显减低。结合以上病史资料,陈女士“快速房颤、急性左心衰”诊断明确,但病人既往体健,日常生活工作完全正常,本次严重急性左心衰原因不明,单纯房颤无法解释上述指标及影像变化。
抽丝剥茧寻找心衰“元凶”
心衰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严重阶段都可以表现为心力衰竭。因此,一定要刨根问底,找出心衰背后的原因。只有控制好导致心衰的原发疾病,才能为治疗心衰打好基础。
全科医学科张华主任带领团队综合分析判断陈女士病情:病人既往体健,起病前无发热感冒等病毒感染诱发因素,入院后检查心肌酶学正常,结合数份心电图、心脏超声、呼吸道病毒检测、免疫系统指标等多项检查,除外急性心梗、病毒性心肌炎、免疫系统疾病、心肌病等常见的心衰病因,病人起病前曾因颈部摔伤后出现剧烈情绪波动,表现为害怕、焦虑、恐慌不安……情绪波动明显!大家很快想到了一种罕见的疾病——“心碎综合征”!
什么是“心碎综合征”
“心碎综合征”又叫做应激性心肌病,通常是由于人经历重大外部事件打击,产生极度哀伤或愤怒情绪,身体随之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导致心脏异常收缩,从而出现胸痛、憋气、呼吸短促等类似心脏病的症状。严重时甚至产生心脏撕裂一样的疼痛感。心碎综合征患者的心脏通常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并不是心真的“破碎”。
精准施治,迅速起效
明确诊断后,张华主任带领团队迅速予以积极治疗,仅1周左右时间,病人胸腔积液完全吸收,心脏超声提示左室收缩功能由重度减低变为中度, EF值升至36%,BNP明显下降,病人心衰症状显著缓解。病情相对稳定后,进一步行冠状动脉CTA示:仅左前降支及对角支轻度狭窄,虽存在冠脉病变,但其严重程度与本次心衰发作并不平行,且病人心衰起病急、恢复快、治疗效果好,起病前有剧烈情绪变化,均支持“心碎综合征”特点。
△双侧胸腔积液完全吸收
经过半月余积极治疗,病人病情持续好转,精神状态亦明显改善,出院前复查NT-proBNP完全恢复正常,心脏超声示:左室恢复正常大小,收缩功能由重度降低变为轻度,EF值提升至45%,心电图示房颤未再反复,一直维持窦性心律,病人心功能显著改善,临床无不适症状,整体治疗效果理想,好转出院。
给患者全周期的健康守护
出院前夕,陈女士家属将一面写有“良医明断如良将,用药慎思胜用兵”的锦旗送到了全科医学科魏晶医生手中,以此表达对全科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暖心一幕。
魏晶医生表示,医患之间的充分信任,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有力保证!感谢陈女士患病期间对于全科医疗团队的依赖和信任,让团队在治疗时没有后顾之忧,从“全科”角度,全面平衡治疗与有创检查的利与弊,并当机立断,方才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7月下旬病人再次来到魏晶医生门诊复查,彩超提示病人左室收缩功能进一步改善,EF提升至47%,病人病情进一步恢复,予以逐渐降级治疗,期待最后完全停药。
这些人需警惕“心碎综合征”
“心碎综合征”的发病与人的性格有关,有美国学者把人的性格分为A型和B型,A型的性格表现为急躁,易冲动,缺乏耐心,强烈的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等。B型的性格表现为从容不迫,不争强好胜,容忍度高,会安排作息等。因此,“心碎综合征”更易发于A型性格。同时,有研究表明女性患此病的平均发病率是男性的7.5倍。
张华主任提醒市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情绪过度悲伤时,要学会宣泄情绪,寻求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排解压力,如向亲人朋友倾诉等,积极调动自己的情绪,如果情绪激动或者极度伤心后,出现胸闷胸痛气促且短时间内无法恢复的,要引起警惕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