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侧矫治技术简介
唇侧多托槽矫治系统经过不断的改进,其外观大小已经基本稳定下来。随着成人患者的增多,正畸材料和技术的美观与否已经成为选择托槽系统的重要指标。唇侧托槽固定矫治系统尽管采用了小型化托槽、陶瓷或塑料透明质材等方面的改进,但矫治器始终无法真正实现隐形的目的。舌侧矫治器由于托槽和弓丝均粘接在舌侧,应该是最理想的美观矫治器。但是舌侧异物出现对舌体的刺激、对发音的影响以及对具体操作的苛刻要求影响了该矫治器的推广应用。经过近三十年的摸索和改进,舌侧矫治器和矫治技术日趋成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疗体系,而对患者日常功能活动的影响也降低到可以容忍和适应的程度。在我国,由于演员等特定人群的需要,舌侧矫治技术也逐步推广开来,在各大专院校正畸专科以至个体诊所均入手下手开展该项技术。
【舌侧矫治技术的历史】
1970年 美国加州正畸医师Craven Kurz入手下手舌侧矫治器的摸索和研究;
1975年 Kurz推出舌侧方丝弓矫治器的雏形;
1976年 Kurz与Alexander Wildman一道,同ORMCO公司合作研制舌侧直丝弓矫治器,Kurz获得美国专利局世界上第一个固定舌侧矫治器的专利;
1979年 ORMCO-KURZ舌侧矫治器正式推出投产; 随后,ORMCO公司成立了舌侧矫治技术团,包括:C. Moody Alexander, Richard (wick) Alexander, John Goman, James Hilgers, Craven Kurz, Robert Schola, John (Bob) Smith和两名技术人员 Michael Schwarthz, Ernie Strauch;
1981年 ORMCO公司举办了第一次舌侧矫治技术讨论会;日本正畸医生Kinya Fujita在美国正畸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证实了舌侧矫治技术的可信性和科学性;
1981年至今 舌侧矫治器入手下手推广传播。
【舌侧矫治器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设施】
1. 组织激惹和语音障碍 新一代的矫治器有着更为光滑的表面和低矮的高度,对舌体组织的刺激和活动的影响已经不甚明显。
2. 牙龈创伤 托槽基底面积的缩小和粘接位置向牙合 方靠近有效减少对牙龈的创伤。
3. 咬合干扰 上颌切牙托槽的设计出现了咬合平面板(图1),将下切牙传递的咬合力由剪切力转变为对上颌托槽基底垂直向压力,使脱落率大幅下降,并且有利于打开咬合。
4. 矫治器对牙齿运动的控制 在治疗中将第二磨牙纳入治疗体系,必要时加用腭杆或者少量唇侧附件足够保证矫治器有效移动牙齿。
5. 托槽基底板与牙体舌面的适应性 ,虽然各个牙位外形的研究统计已经完成,但是牙体舌侧表面形态变异性较唇面更大,给托槽的定位和粘结带来了困扰。间接粘接的推广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
6. 托槽放置和粘接 早期的舌侧矫治器采用直接粘结法,因为舌侧面多变的形态影响了托槽的正确定位,对预成角度的舌侧托槽治疗造成了困难。间接粘结法表现出了更好的正确性成为舌侧粘结技术的主流。光固化粘结技术的出现为直接粘接法提供了可能。
7. 预成角度的托槽 直丝弓托槽设计的思想自一入手下手就影响着舌侧矫治器的研究。转矩和轴倾的角度已经预成在部分舌侧矫治器中,但是水平向唇颊舌侧位置的第一序列弯曲只能由实验室或工厂预成特定外形的弓形。
8. 弓丝的放置和结扎 新一代的托槽已经简化了这一步骤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