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专家教你认识牙齿矫正误区
牙齿矫正是通过正畸或外科手术等方法治疗错颌畸形,错颌畸形是指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由先天因素或后天因素导致的牙齿、颌骨、颅面的畸形,错颌畸形与龋齿、牙周病一起被列为口腔三大常见病,其患病率高达人口的50%以上。
但他们对牙齿矫正存在认识的误区:比如不知道何时是最佳的矫正时机,对拔牙也心存芥蒂,担心矫牙会导致牙齿松动、脱落等不良后果。部分人人云亦云,甚至“以讹传讹”,往往由此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而“抱憾终身”。
误区一:“我年纪这么大还能矫牙吗”
很多人认为牙齿矫正是儿童和青年人的专利,中老年人只能嗟叹“生不逢时”,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牙齿移动的生物机制是牙槽骨的改建,即使是成年人,骨内部的改建能力依然存在,可以这样说,牙齿矫正年龄并不是关键,只要牙周条件许可的话,成人牙齿矫正不是梦。一个合适的矫治力对于一个60岁成年人和一个12岁儿童健康牙齿的移动结果没有本质的差异。欧美发达国家的成人正畸人数占正畸患者的1/3以上就能很好说明问题。诚然,年龄大一些,矫治力更应柔和点,加力的间隔也应更长点,疼痛不适可能也会明显点。
误区二:“我怕矫牙后,牙齿嚼物无力,年老时易松动脱落”
有些家长把正畸牙齿的移动理解为简单的物理机械移动,担忧牙齿矫正后会造成老来牙齿松动,甚至早脱,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一个正规的牙齿矫正是一种合理的生物改建过程,通过轻的矫治力诱导牙齿一侧骨吸收,另一侧骨新生重建,最终使牙齿移动至所期望的位置。整个过程是柔和、渐进的,牙齿是相对稳定的。矫治后与正常牙齿没什么区别,但也不排除一些非正规的“暴力正畸者”也可能导致牙根吸收、牙齿松动甚至脱落的。
误区三:“能不能快点完成啊?”
牙齿矫正过程是漫长的。牙齿一般每月可移动约1.5毫米,加力过大会导致牙齿松动,严重者牙齿停滞不前。正所谓“欲速则不达”。一般来说,根据个体错合的严重程度、矫治器不同,疗程也不一样,一般1.5-2.5年左右。很多患者都不能接受如此长的疗程,有的医生或患者为缩短时间,不遵循科学规律,施加太大矫治力,这种“拔苗助长”做法的结果是使患者疼痛加重,牙齿松动度增大,严重者会造成矫治牙的脱落。
误区四:“矫牙很简单,谁便宜我找谁做”
牙齿矫正是很严谨复杂的治疗过程,正畸是本科毕业后的再教育。普通牙医只有经过专门的正畸机构培训至少1年以上,取得了正畸医师资格才能胜任。对牙齿矫正患者的检查、诊断,制定合理的矫正计划,乃至整个矫正过程,每一步都很关键。我们经常碰到一些矫正失败的病例,如拔错牙了或者治疗时机被耽误、矫治效果欠佳、咬合紊乱等,这些损失是无法挽回的。所以建议广大患者慎重选择,尽量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有资质的正畸医生来完成牙齿的矫正。我国已经在正畸领域建立专科医师资格认证,有助于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恐惧源于无知,希望正畸的“是非曲直”篇能给广大的牙颌畸形患者带来心灵的少许慰藉!
误区五:“矫牙很痛只能喝粥”
“矫牙会痛”,好像恶梦一样缠绕着每一位“准”正畸患者,很多“瞻前顾后”的患者迟迟不敢迈出正畸第一步,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怕痛。其实矫牙最难受的是上“牙箍”后的第一周,以后每次复诊加力后,患者牙齿会有两三天的微痛或酸软无力(成人感觉会更明显点),这些轻微的不适感常人都能忍受且很快会消失,属正常反应,无须过分担忧。随着细丝轻力矫治理念的深入和低摩擦力矫治系统:如自锁托槽以及力量更柔和的矫正弓丝的开发,正畸的“死穴”——疼痛的解决也指日可待,正畸患者们那种“痛并快乐”的日子也快到头了。至于饮食方面,在矫治期间不可吃较硬的东西如(骨头、坚果、硬糖类)和很粘(口香糖等)的东西,须避免过冷过热的刺激,一般矫治结束后都可正常饮食。
误区六:“我能不能不拔牙啊”
国人常有“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而去之”的信念,因此,不少成人患者或患儿的家属(特别是老人家)常对拔牙矫治视为“洪水猛兽”,觉得“好好的一个牙拔掉多可惜啊”,有些家长甚至和医生“讨价还价”:“能不能少拔几个啊?”。部分家长道听途说,认为拔牙会影响咀嚼、记忆力,甚至智商等。部分患者因不愿忍痛割“牙”而对矫牙“敬而远之”。
其实,这是多虑的,由于人类的进化和食物结构的改变,现代人的颌骨往往不足以容纳全部牙齿(多数表现为拥挤不齐或者是龅牙),那么,通过拔牙提供间隙,对牙齿进行重新排列或者为某些龅牙患者内收过突的门牙,改善面型。此外,从国内外一百多年的正畸史来看,拔牙矫治相对于不拔牙矫治无明显害处。拔牙与否,得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面型、拥挤度、中线、磨牙关系等等。正可谓“挥慧剑,斩余牙”,有“付出”才有“收获”嘛。
误区七:“要等换完牙后才能矫牙”
传统观念认为,牙齿换完后才能做矫正,甚至具体一点,认为十二岁左右是矫正的最佳时机。那么,这样的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答案是,基本正确但不能以偏概全,这种说法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情况。因为每个人颌骨和牙齿的发育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不可否认,一般的牙列畸形较为合适的矫正时机是12岁左右(乳牙全部更替完毕),但有些人牙齿替换较早,可能十岁左右乳牙就全部脱落,而有些人可能要等到十四五岁,那么这两者治疗的时机就会相差三四年。再者,儿童期俗称“地包天”的前牙反合畸形,应尽早介入治疗,最早可以从3~5岁就开始,在尚未出现骨性畸形前,一个简单的矫治器在两三个月内就能奏效;到了6岁换牙期以后,对于下颌发育不足的“小下巴”畸形,宜越早矫正越好。
通过功能矫形(通常在8-10岁左右实施),就能改正一些患者面部的畸形,如果拖到12岁以后再治疗,面部矫形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但有的情况晚一点矫治反而较好:譬如对于因遗传导致的严重颌面畸形,像“巨下巴”或是像鸟嘴一样的小下颌,仅仅靠矫牙是改善不大的,这类病人只能留待成人以后再做面部的整形手术了。
那么,怎么能粗略的判断矫正的最佳时机呢?正常情况下,如果您只是牙齿排列不齐,侧面看起来很协调,如牙科医生解释不够全面,可以申请加入牙病交流QQ群144*270@484交流,那么不妨换完牙后再去看医生。在换牙的时候还会出现一些暂时性的错合,包括:轻度拥挤,门牙间有缝隙,咬合深。家长们看到这些情况,请不必担心。随着孩子的逐渐生长,这些错合会逐渐消失或缓解,所以没有必要进行矫治。
因为引起牙颌畸形的原因很多,表现也不尽相同,矫正的最佳时机也不一而足。但如果错过最佳的矫正时机,以后如果再矫治,一是技术复杂疗程增长,矫治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可能本身遇到的麻烦较多,最严重的,时机错过,可能最好的矫正医生也“回天乏术”。因此,矫牙时机,何时介入,因人而异!对于您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不妨早一点咨询正畸专科医师,听一听专业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