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伏倒置阻生上切牙的矫正体会
临床上埋伏倒置阻生上切牙(Impactcd and invertcd premaxillqny,IIP)比较少见,该类患者因IIP导致错合畸形。主要表现为上切牙区埋伏牙处间隙严重不足,多数上颌后牙前移,邻近上颌前牙近中移动或近中倾斜,上下牙弓大小不协调,咬合关系错乱,影响到颜面部美观及口腔其它功能,是口腔正畸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作者经过6例患者的矫治,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 临床资料:
本组6例患者选自我科1997年至2001年矫治的,男2例,女4例,左上中切牙4例,右上中切牙2例,年龄9~14岁。经X线定位片和曲面断层片检查所见,上中切牙倒置。埋伏牙位置均较深。
二 方法与结果:
; 6例埋伏倒置阻生牙全部采用固定正畸与封闭导萌术(即外科手术暴露埋伏牙牙冠粘牵引
钩后缝合)。第一步带固定矫正器扩大牙弓至9~10mm,第二步埋伏齿牙冠粘牵引钩(牵引钩使用Begg托槽,粘托槽前在托槽上结扎一根φ0.25mm结扎丝,结扎丝长度以手术缝合后能露出创口外5mm左右为宜,以便结扎牵引)。由于埋伏齿的位置有所不同,有的患者矫治过程中需两次或三次手术以便能把牵引钩的位置调整到理想的位置上,使牙齿顺利导萌。6例患者牙齿均矫治到正常位置,且牙髓活力正常。
三 典型病例:
王某,男,13岁,因中切牙未萌出就诊。口内检查可见:右上中切牙未萌出,左上中切牙和右上侧切牙之间6.5mm间隙。经摄片显示右上中切牙倒置,倒置牙位于左上中切牙和右上侧切牙牙根处。采用直丝弓矫正技术扩大右上中切牙处间隙至9mm后封闭导萌术,手术后即采用弹力线做弹性牵引。第一次手术牵引钩粘在右上中切牙舌侧窝内,经过5个月的牵引后摄片见右上中切牙呈现水平矢状位,行第二次手术调整牵引钩的位置于舌侧切缘处。经过3个月弹力牵引后,右上中切牙位置已变为切缘朝下,而且整体位置都已合向移动。行第三次手术,将牵引钩位置粘在右上中切牙牙冠唇面,继续向下牵引,2个月后牙齿暴露出龈组织面,最后牵引调整牙齿完全入牙列。整个矫正过程20个月。经检查牙齿位置正常,牙根未见明显吸收,牙髓活力正常。
四 讨论:
1.埋伏倒置阻生上切牙形成的原因现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乳切牙外伤有关,也有认为与囊肿,牙瘤,近亲遗传及后天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本组病例均无明显原因导致错合畸形。
2.所有病例经拍头颅正,侧位片,曲面断层片或拍定位片,以确定埋伏牙的唇腭向位置、水平高度和倾斜度,以及与邻牙的关系,然后确定具体的矫治计划。矫治过程中采用轻微的牵引力以保证牙槽骨的生长改建,需要不定期摄片来观察牙齿移动的方向和位置,以便及时调整牵引方向和牵引钩的位置。还要随时检查前庭沟底处龈组织、鼻底及上唇系带附丽处有无隆起似肿块状物,此项检查可帮助确诊牙齿已矫正到什么位置。
3.在行外科手术前根据埋伏牙的具体位置确定手术进路,暴露牙体组织后可适当去除牙冠舌侧部分牙槽骨,牵引沟尽可能粘到牙冠切缘处,以利于牙齿旋转。与牙长轴垂直的轻力是使牙根充分上移的保证。
4.对于阻生牙的准确定位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X光片对于牙齿的唇腭向位置不能很好的显现出来,而目前CT扫描技术在口腔科开始运用,能准确诊断埋伏牙与邻牙的空间位置关系,对于手术开口的选择和矫治设计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5.预防IIP主要是避免一切可能导致埋伏牙发生的因素;如注意口腔卫生,去除口腔不良习惯,治疗龋齿,拔除滞留乳牙,尤其注意避免牙外伤。.
6.牙齿矫正后牙龈缘恢复情况现在仍是一个问题。 即埋伏牙龈缘位置较靠上,矫正完毕后该牙冠与对应切牙龈缘不一致,曾有学者认为封闭倒萌术可以克服此类情况,但作者矫正过程中仍发现这些问题,作者认为,牙齿在翻转过程中,大多数从唇侧暴露出组织面,然后向下牵引,所以唇侧龈组织生长不足, 造成牙龈缘靠上,而自然从正常位置萌出的牙齿,从牙槽嵴顶萌出后没有对牙龈组织的影响,故牙龈缘覆盖正常,而作者曾试想把埋伏牙从牙槽嵴顶牵引露出组织面,但都未获成功。不知是技术操作问题,还是其它因素存在,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