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医学人才流失率并不高
日前有媒体报道,我国每年有大量医学生改行,而广大基层地区却人才匮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卫生行业人才供需现状,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近期正展开专题研究,不久前还组织专家赴甘肃、陕西两省的医学院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发现,合格医学人才流失率并不高;与社会实际对卫生人才需求相比较,卫生人才培养出现了数量不少而结构性不足的现象,特别是面向基层和农村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此外,卫生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还需尽快提高。
合格医学人才流失率只有5%
此前,媒体报道中提到“我国每年培养约60万名医学生,只有约10万人从医”。对此,参与卫生部专题调研的辽宁医学院医学教育研究所李红玉教授并不认同。她解释说:“并不是所有的医学院校毕业生都能当医生。目前,医学教育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法医学等8个一级学科,其下还包括若干二级学科。根据《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基础医学类、法医学类、护理学类、辅助医疗类、医学技术类等相关毕业生,不能报名参加执业医师考试。有资格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的医学专业招生数量每年约15万人左右,而医学专业毕业生中还有一部分选择了读研。”
课题组主要成员李颖说,2009年~2012年,我国每年新增注册的医师人数保持在18万人左右,其中8万人~9万人为上年度毕业的医学生。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合格医学人才,近95%都在医疗机构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合格人才的行业流失率只有5%,各省(区、市)情况相近。“这意味着,只要通过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绝大部分的医学生还是选择了从医。”
专业结构布局应进一步优化
“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医学类专业招生数量基本合理,但结构和布局还应进一步优化。”李红玉教授提到了西部地区基层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近四五年,甘肃省的一些县级医院连一个本科生都没有招到,人才断档等不利影响将在四五年后凸显。”
根据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的要求,到2015年,每年新增的卫生人员中至少应有1/3的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但截至今年7月1日,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到基层机构执业的比例为22%左右。从区域分布上看,卫生人力资源呈“向东流”的态势,在人力资源本就匮乏的中西部地区,西藏、贵州、陕西和甘肃4省(区)每万人新增医师数最少。
除了西部基层各种条件相对较差,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弱外,李红玉特别指出,原本面向当地招生的西部地方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后,面向全国招生,也使其为地方培养人才的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根据教育部规定,部属高校在属地招生名额原则上不得超过总招生量的30%,此次调研的甘肃和陕西两省的部属高校在院校合并后本科层次医学招生规模较小,本地生源比例减少,“这就导致本省优质生源减少;与本地生源相比,外地生源毕业后留在当地的可能性更小。”李颖说。
“好的招不来,能招来的不好用。”调研中,甘肃省某县医院的负责人还向调研人员反映说,作为西部地区的基层医院,好学校的学生不愿来,普通学校的学生,医院又不太敢招,“即使招来了,好几年都不能通过考试获得执业医师证,还是不能独立从事临床工作。”
医学院校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专家指出,卫生人才培养效率低下,各医学院校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是导致基层“不敢招”的重要原因。据了解,在每年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的20余万名考生中,毕业一年后首次参加考试的“应届”考生不到10万人。每年毕业的临床本科生中有近50%,临床专科生中有近80%,护理中专生中有超过50%都没有达到基本的准入标准。而2011年部分院校全日制本科应届毕业生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分析显示,通过率最高的院校为95.3%,最低的仅为19.7%。
“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需在毕业后至少工作1年才能报考,医疗机构在招聘的时候只能通过尽量招好学校和高学历的毕业生,以保证招来的人‘用得上’,这导致了用人成本的上升,也影响了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率。”李颖说。
“高等医学教育和卫生服务系统的适度超前发展,将有利于改善西部地区的卫生人力资源状况”,李颖提出,政府应合理调整医学院校的布局,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使西部地区医学教育有较快的发展。同时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吸引人才向西部、向基层流动。
在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方面,应当尽快建立以执业资格考试为导向的医学教育调控机制和医学教育质量评审机制。对于医学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培养学生准入考试通过率太低的院校应减少招生规模或者停止招生。此外,卫生部门还应科学确定卫生人才需求规模和人才规格,以此引导和规制医学教育及地方卫生人才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