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对牙齿口腔保健的认识
古代中医对牙齿口腔保健的认识
人言齿之落,寿命理难持。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晚年作的这首《落齿》诗,让我们看到了这位曾经叱咤文坛的诗人对于落齿的无可奈何和对于延长生命的期待。韩愈所处的时代距离我们已经相去甚远,然而古人早就知道牙齿的咬合程度和肩酸、腰痛等身体不适有关,也给我们的牙齿保健及牙病预防带来一些启示。
中医看牙识疾病,在中医理论中窥一“斑”而知全“豹”有很多种体现,比如看指甲、面色、唇色等都能帮助辨病,而除了这些比较常见的方法,观察牙齿及牙龈情况,也有类似的作用。因为齿与龈和肾,胃及大肠都密切相关,因此观察齿和龈可以初步测知肾和肠胃的病变。中医学里的温病学派就对辨验齿龈十分重视。
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生髓”,而“齿乃骨之余”,意思就是说,牙齿的功能与肾脏的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肾中精气充足,则“齿健发黑”。《黄帝内经》中也有描述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而“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意思是女子七岁对应男子八岁,都是此时肾气足了,开始换牙、长头发。牙齿和头发都属肾管辖,所以人的头发好不好、牙齿好不好,都是肾精足不足的外在表现。
曾经有一位教师患者,由于反复牙痛、腰痛2个月,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一周上课十几个小时都会感到非常累。到医院检查时,医生诊断后发现这位患者患有严重的病灶性肾炎,而她的肾病是正是因为一颗病灶牙所致。医生于是决定为其拔除该牙,再治肾病。结果拔牙后不到一个月,她的牙疼消失了,腰也不痛了。现在的她,即使一周上20小时的课也能维持非常好的身体状况。
一般来说,成人如果出现牙齿稀疏、齿根外露或伴有牙龈淡白出血、齿黄枯落、龈肉萎缩等问题,多为肾气亏乏,是肾虚的一种症状表现,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是不是肾脏方面出现问题。如小孩牙齿久落不长,也可能是肾气亏所致,治疗和预防都可从补肾入手,如六味地黄丸对滋阴补肾有很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