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做根管治疗时,你是否遵循了这些施德氏技术理念?
平日做根管治疗时,你是否遵循了这些施德氏技术理念?
自从揭示施德医师(Dr. Schilder)的门生们,如何通过术前X线片预判出侧支根管通道的存在,并于术后根充片呈现出完美复杂根管系统的病例报告后,许多读者纷纷留言表示肯定、认同与心向往之。当然,读者也表示,对这个可预期且成功的根管治疗技术有着更多的疑惑,并且期盼能有更多的病例展示,可以揭开施德医师严谨治疗哲学的神秘面纱。本期将介绍更为详细的施德氏技术施术理念,并将于明日通过系列病例解答各位读者的疑问。
施德医师(Dr. Schilder)根管治疗的施术理念
牙髓摘除后,牙齿仍有一定的咀嚼功能,只要牙周附属结构(attachment apparatus)健康,且其根管系统能被适当的清创、修形及紧密充填,而施行根管治疗所作的髓腔窝洞又能被良好地充填,并恢复到适当的咬合外形与功能。事实上,根管治疗的成败,取决于施术者(operator)是否具备适当的施术技巧,以及在施术过程中,是否有强烈的使命感,当然患者是否能全力配合治疗也是相当重要的。恩师Dr. Schilder认为:维系一颗牙齿的活力,并非仅在于其内部牙髓组织健康与否,应当更依存于该牙牙周附属结构(如牙骨质、牙周纤维韧带和牙槽骨等)是否健全。
一旦牙根发育完全且管壁厚实牙髓组织就可“功成身退”
在拟定根管治疗计划时,通常在牙髓充血时期(hyperemia)或称可逆性牙髓炎时期,并不需考虑立即施行根管治疗,但若是病程己经持续一段时间,或是已转变成不可逆性牙髓炎时,就必须要进行彻底的根管治疗。
基本上Dr. Schilder认为,牙髓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引导牙根的发育,故当牙根发育己经完全,且管壁已经厚实之后,只要牙髓受到了任何的伤害,都应该考虑将牙髓去除。因为牙髓组织在管腔中,受到了先天环境的束缚,并没有办法在炎性反应中自我复原和愈合。就算牙髓组织受到的伤害性刺激很轻微,终究会导致管腔中修复性牙本质层(reparative dentine)的沉积,使得根管管腔逐渐变得细窄,进而可能造成根管的阻塞或钙化,等到牙痛症状加重,必须施行根管治疗时,反倒会造成施术上更大的困扰。
施术前得确认是否属于牙髓源性病灶
众所周知,施德氏根管治疗 (Schilderian Endodontics)特别强调和注重“根管系统”。每颗牙齿内部的根管系统不是只有主根管而己,事实上,它像树干一样,有着微弯曲的主干和很多的分支。而所谓根管通道出口群(Portals of exit)指的是:每个根管在其牙根任何部位,都可能存在有多个根管通道出口。以往大家所重视的,都只是在根尖部位的根管出口;但事实上,根管系统在其牙根任何部位或方向,都可能有通道出口;因为,自然存在的许许多多侧支根管,都会在相对应牙根表面有其通道开口。至于牙髓源性病灶(Lesions of endodontic origin ,LEOs)意指:该牙周遭结构的病灶,起源于相对根管内部牙髓组织,遭受感染后,侵袭其间的细菌、毒素、组织坏死等破碎物质,从相关根管或侧支根管通道出口渗漏出来,进而造成对邻近牙骨质(Cementum)、牙周纤维韧带(PDL)和牙槽骨(Bone)等结构的病变或破坏,统称之为LEOs。因为是牙髓源性病灶,所以,在根管治疗完成后,这些LEOs的缺损可能会逐渐愈合复原。但是,当诊断出牙齿周遭结构的病灶与其邻近根管髓腔组织无关时(非牙髓源性),就无需施行根管治疗,而必须另行探寻其他可能病源所在,进而对症处置,该病灶才能有愈合复原的机会。
完成治疗后对每一病例更需定期有规律且持续地随访追踪检视
此外,恩师还特别提醒临床医师应该要对每个治疗后的病例,进行长期持续的追踪观察(Recall),恩师认为,唯有经过这样的随访程序,才能得知先前辛苦施行的根管治疗是否获得成功,并且通过各个病例随访结果所观察到的病程演变,来自我学习并积累临床经验,增进诊疗能力,改善或提升施术技巧,以确保将来病况雷同的患者,都能受惠于一个可预期且成功根管治疗技术的对待。
完整的施术理念与严谨的哲学思维
基于施德氏根管治疗自有的一套完整的施术理念与严谨的哲学思维:从诊断确定病源牙位,施术前有完备的防护作为,在施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根管清创、修行准则,并格外讲究细腻的垂直加压充填手法;到术后尽快给予强化复形,并制作密合的义齿冠,以恢复牙列适当的咀嚼功能;最后,还强调定期且持续有律的追踪检查,见证病程发展、积累临床经验,好在日后遇见有雷同病情的患者,能更好地进行诊疗,不断优化自己的技术。经过多年的临床与实证科学的淬炼后,毋怪乎Dr. Schilder可以信心满满地觉得:他的施德氏根管治疗,确实是一个可预期且成功的根管治疗技术(Predictably Successful Root Can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