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腔修复学科发展看数字化进程 | CSDDI副主委胥春教授专访
从口腔修复学科发展看数字化进程 | CSDDI副主委胥春教授专访
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口腔临床,改善了传统口腔诊疗中流程繁琐,精度不足,医技沟通不畅等诸多问题。数字化技术在口腔修复学科中的应用相对较早,也较为广泛,目前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口腔修复临床诊疗和发展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如何从口腔修复学科发展窥见近些年来我国口腔数字化的进程?本期《今日口腔》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主任、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口腔数字化分会(CSDDI)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胥春教授,让我们一起听听他如何理解口腔修复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受访者简介
胥春教授
CSDDI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主任
胥春,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主任、口腔修复学教研室副主任。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委会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数字化口腔产业分会(CSDDI)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口腔医学会理事、口腔修复学专委会常委兼学术秘书、口腔材料专委会常委,《医用生物力学》、《上海口腔医学》、《口腔材料器械杂志》编委,全国规划教材《口腔修复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固定修复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委。先后主持包括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10余项课题,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副主编、参编专著共1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Q今日口腔:您如何看待数字化技术发展与个性化口腔修复的关系?
A胥春教授:
我认为当下实现精准可预测性的口腔个性化美学修复效果,一定离不开各种数字化技术的辅助。同时我们在进行口腔美学修复时,一定是美观和功能并重,所设计制作的各种美学修复体既要满足患者对美观的要求,又不能妨碍患者的生理功能,如咬合运动等。而无论美观还是功能都是个性化的,数字化技术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所助益。
例如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理想的咬合设计是实现交互保护𬌗,下颌前伸时,下前牙在上前牙腭侧均匀引导运动,后牙不接触;侧向运动时为尖牙保护𬌗或组牙功能𬌗。最初修复体的咬合设计主要依赖技师经验,随着对咬合设计精准性的要求提高,出现了各种𬌗架,医师通过面弓转移、上𬌗架,记录患者的颌位关系和咬合信息,技师能够在𬌗架上进行修复体设计,𬌗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患者实际的咬合运动,在𬌗上架制作出来的修复体更加精准,但面弓转移、上𬌗架过程相对繁琐,涉及到非常多的操作步骤。现在我们通过使用下颌运动分析仪记录患者的颌位关系、下颌运动,得到的数据输入到软件中,技师可以直接在软件中进行修复体咬合设计,不仅便于操作,精准性也大大提高。
在修复体的美学设计中,最常用到的数字化技术是DSD技术,早期DSD设计是二维静态的,很多时候依赖医师或技师手工在电脑上进行绘制。随着技术发展,现在出现了许多DSD软件,将修复体美学设计扩展到三维,甚至四维,再结合数字化加工技术,能够快速生成目标修复体形态(诊断蜡型),医师在此基础上为患者进行诊断饰面(Mock-up)修复,进行美学预告,非常有利于医师与患者之间的交流。
Q今日口腔:数字化对医技沟通方面何有意义?在口腔数字化时代,对于医技双方提出了哪些要求?
A胥春教授:
口腔修复的治疗一定是医师和技师良好配合,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医技交流和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早期最常见的医技沟通手段是技工加工单和模型,医师在加工单上写下修复体需求,对于一些个性化的要求,如牙齿形态、表面纹理、不同区域的颜色等需要医师在加工单上手工绘制,然后传递给技师,技师根据加工单上的有限信息和研究模型进行诊断蜡型的设计,再根据临床评估和反馈进行反复的修改,这个过程中双方的交流和反馈都不及时,往往来回沟通数次才能达到相对令人满意的效果,甚至有时候多次反复。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让医技沟通有了质的飞跃,现在比较流行的虚拟患者的应用,让技师在没有真正面对病人的情况下,可以实现个性化修复体的设计。所谓虚拟患者,就是利用各种数字化手段,捕捉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面部扫描仪获取患者的三维面部信息,口内扫描仪获取患者的牙列、牙龈软组织形态信息,通过下颌运动分析仪获取患者的颌位关系以及下颌运动轨迹信息,CBCT获取患者的牙齿及颌骨信息等,在软件中整合这些多模态的数据,构建得到虚拟患者。有了虚拟患者,技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修复体的设计和调整,同时医技双方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来观察目标修复体的形态,利于修复体达到美学和功能的统一,这样目标修复体制作后的效果也是可以预测的。同时修复体的设计效果也可用于医患沟通,根据不同方案设计的目标修复体修复效果传递给患者后,让患者对今后的修复治疗效果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也利于患者进行方案的选择。
以上是数字化技术为医患沟通带来的改变,当然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对医师端和技师端的知识储备和软硬件应用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例如作为口腔医师,我们不仅需要熟练应用口扫、面扫和下颌运动分析仪等,还应该对市面上各类品牌的仪器设备的性能和特点有所了解。技师在设计修复体的时候,一方面需要能够充分理解医师的要求,例如咬合设计等,此外也要熟练掌握设计软件中的不同模块,这样才能做好数字化口腔修复。
Q今日口腔:您如何理解口腔修复全流程数字化?
A胥春教授:
我们虽然已经处在一个数字化牙科的时代,但很多时候还无法实现从牙体预备到修复体加工制作、戴牙的全流程数字化。当然在不同的修复治疗中,数字化应用的程度是不同的,如冠桥、嵌体等固定修复中,大部分步骤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辅助执行,但牙体预备和修复体戴入仍然需要由医师手工操作,当然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数字化辅助手段,如瓷贴面牙体预备时的数字化定位、定深导板等,牙体预备的位置和量会更加精准,也更加符合临床设计要求,我也相信今后在固定修复领域,全流程数字化的实现是值得期盼的。
在活动义齿修复当中,现在很多环节也使用到了数字化技术,例如全口义齿排牙,目前已经有一些软件,可以进行全口义齿人工牙数字化排牙。但仍然有很多重要的流程还未被数字化,例如全口义齿修复中,因为无牙颌缺少定位标志点,口内数字化扫描精度不足,因此无牙颌患者取模时暂时还无法用口扫代替传统的印模,当然未来随着技术进步,相信未来数字化印模技术也终将会取代传统的无牙颌印模。在人工牙的制作中,有学者也在探索通过3D打印同时制作出符合临床应用要求的基托和人工牙。当然,在确定咬合关系时,目前仍然离不开传统的方法,这也是未来在数字化全口义齿领域亟需突破的几个技术难点之一。
Q 今日口腔:
您在CSDDI学会中任职多年,您认为CSDDI的哪些工作对于推动我国口腔数字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A 胥春教授:
在历任会长和主委的引领下,CSDDI全体会员、委员的努力下,CSDDI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力日渐增加。从CSDDI创会开始,我就担任了专家委员会的副主委,也参与了学会很多活动的组织工作,可以说CSDDI从很早就开始了口腔数字化技术的推广工作,发展至今我们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口腔数字化年会,邀请国内外数字化领域的专家来进行主题演讲,也会邀请学会内部的青年专家进行授课,此外还举办病例大赛来吸引感兴趣的年轻医师了解和学习相关数字化技术,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中国口腔数字化的发展。
除了学术影响力,CSDDI作为口腔医疗行业中医师、技师与厂家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与多方共同促进我国口腔数字化产业的发展和更新。例如每年全国各大地区的器械展览,CSDDI积极参与,举办专场的讲座等,除了宣传学会本身,我们也希望学会中优秀的青年医师能够有平台和机会展示他们在口腔数字化领域的体会和应用经验。CSDDI专家委员会的成员们也充分发挥专家在学术方面的影响力,通过出版相关书籍持续扩大影响力,例如最近刘峰会长、陈亚明主委和满毅副会长主编出版的新书《中国口腔数字化——从临床技术到病例精选》,汇集了国内数十位口腔数字化专家的总结和经验,也有众多优秀青年医师的病例分享,无论对基层医师还是年轻医师,都是一本探索口腔数字化的优秀参考书。
除了以上活动,CSDDI还牵头组织专家制定了一些行业标准和专家共识。例如12月份刚刚发布的关于口内数字化印模技术专家共识,这体现了CSDDI专家在口腔数字化领域的学术权威性,也是CSDDI为推动我国口腔数字化技术发展做出的努力,未来CSDDI将持续深耕口腔数字化领域,为我国口腔数字化全面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最后我们也热忱地欢迎全国热衷于推动口腔数字化技术应用和产业进步的同仁加入CSDDI。
联系邮箱:alex@rui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