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修复的效能与挑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第18次学术会议隆重启幕

来源:网络 时间:2024/11/8

数字化修复的效能与挑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第18次学术会议隆重启幕

2024年11月7日,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第18届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在气候宜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正式启幕。此次盛会汇聚了来自口腔修复学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医师。随着数字化口腔技术的飞速发展,口腔修复学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本次大会的会议主题为“数字化修复的效能与挑战”,会议分为五个版——数字化修复临床技术的效能与挑战、数字化修复材料与装备的效能与挑战、数字化修复材料与装备的新进展、优秀博士生毕业论文交流与多学科联合疑难病例展示。

从临床技术的效能与挑战,到新材料与新装备的数字化进展,再到创新技术的最新工艺,每一个话题都牵动着与会者的心。在这里,我们一同见证了口腔修复学的新趋势,感受科技如何引领我们走向一个全新的未来。

01开幕式:数字化修复发展将带来更深层次的变革

开幕式由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廖红兵教授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赵铱民教授远程进行了开场致辞,强调了数字化技术在口腔修复领域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使临床诊疗技术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和舒适,而且还通过教育和培训显著提升了口腔医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本次学术大会对于推动我国口腔修复学乃至整个口腔医学的交流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他预祝此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也表示了他对大会顺利举办的期待和信心。

今年正值广西医科大学 90 周年华诞,广西医科大学校长曾志羽教授代表本次大会承办方,对参会的领导、专家、医生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能够引领口腔医疗领域乃至整健康医疗领域发生巨大变革的,正是数字化医疗技术,曾校长诚挚地望各位口腔医学专家和同仁在此次会议中深入交流,共同发展,为推动健康中国做更大贡献。”
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周延民教授代表学会领导进行了致辞,他提出历届专委会和前辈们致力于提高修复学水平,研究高质量发展,促进口腔修复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优秀的修复学特色专委会,并在各届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下,我国的口腔修复事业日新月异,年会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内容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本次大会在美丽的绿城南宁进行,希望为广大与会者带来更多精彩的专业内容。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于海洋教授则指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专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仅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临床实践,也为患者带来了更精准、更高效、更舒适的诊疗体验。此次会议也将围绕数字化修复的临床技术效能与挑战多个版块进行深入的学习交流和讨论,共谋学科发展。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区区政协和南宁市政协的相关领导也出席了此次开幕式。

02《口腔修复学词典》重磅发布

《口腔修复学词典》第一版在此次学术会议上隆重发布,该词典在2022年6月23日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委会于海洋主委正式提出并启动,顾问为巢永烈教授、冯海兰教授、张富强教授和王贻宁教授,刘洪臣教授和赵铱民教授主审,于海洋教授、陈吉华教授、蒋欣泉教授、周永胜教授主编,口腔修复学专委会所有常委共同编写,共收录了4151条口腔词条和释义。

该词典的发布对于我国口腔医学来说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对于提升我国口腔修复学的学术水平,推动学科建设和行业规范有着重要意义,它也将为我国口腔工作者提供更加权威准确的参考资料,促进学术交流,为国家医学医疗教育科研提供有力的支撑。
词典从内容上来说有三大特点:① 删除了部分国外生物学词典特有,但不符合国内词典要求的词和释义,共计232条;② 收略了国内有,但国外没有或者有错误的特色词条和释义,共计140条;③ 审定并收录了争议词条和释义共294条,例如将贴面根据厚度分为超厚贴面、常规厚度贴面、超薄贴面、极薄贴面、不等厚贴面五类。

此次《口腔修复学词典》第一版的发布仪式由武汉大学口腔医院黄翠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程辉教授共同主持,赵铱民院士、刘洪臣教授进行了致辞,于海洋教授作为专家组成员介绍了专家组进行词典整理的初衷和想法,就是全英文的词典是无法有效针对性地解决我国口腔修复学术与认知的所有问题,因此专家组决定启动此次词典的规范整理。这个过程中也非常感谢来自十家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单位,45家常务委员单位,以及89名编委专家连续两年两个月严谨认真的编修工作,才能最终完成。于海洋教授也代表第八届口腔修复学专委会,衷心地感谢所有参与词典撰写的领导、顾问、主审专家、编者、秘书,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的辛苦付出,才能让这本我国首部口腔生物学专业术语词典正式出版。

03特邀演讲:“循证与展望”、“软硬兼施”

开幕式之后的特邀演讲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洪臣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赖红昌教授分别就当前学界热点的两大话题:人工智能和即刻种植展开了阐述。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同样促进了口腔修复精准设计的发展,包括牙列缺损与缺失,以及颅颌面修复体的设计。即刻种植从1976年首次被提出到当前适应证的不断扩大,赖红昌教授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带我们回顾了即刻种植技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潘亚萍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于海洋教授则分别从牙周软组织角度和精准的牙体预备两个重要的临床技术层面带来了诸多思考。关于牙周表型重塑在牙周修复的意义和美学考量,潘亚萍教授说,保护天然牙是口腔医生永恒的话题,在中国广泛存在的牙周感染情况下,通过完善的牙周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软硬组织缺欠,对天然牙修复体和种植体预后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网站地图 手机版 电脑版 广告联系QQ:49881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