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附一院口腔种植进入“机器人时代”
中国科大附一院口腔种植进入“机器人时代”
近日,中国科大附一院口腔医学中心完成一例机器人口腔种植手术,标志着医院口腔种植进入了“机器人时代”。
下颌前牙缺损,既影响进食又影响美观
68岁的朱大爷因下颌前牙缺损,不仅吃东西不方便,也影响了美观。在朋友推荐下,朱大爷来到中国科大附一院口腔医学中心,希望通过种植牙技术解决烦心事儿。
口腔医学中心主任张志宏教授接诊后发现,朱大爷缺损的牙齿已经折损至牙龈下,距离左右两边的牙齿最近的地方仅有4.46毫米,牙根尖最窄的地方仅4.61毫米,手术极易造成邻牙损伤和牙槽骨穿,难度很大。张志宏团队经过反复讨论,并与朱大爷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采用“更精准、更微创”的口腔手术机器人进行手术。
既解决“吃饭”问题又改善“面子”问题
为确保种植体精准安全植入,术前,张志宏团队结合朱大爷的口腔颌面锥形束CT数据和口腔内牙列扫描数据,生成更加精准的口腔牙列数字化模型,对朱大爷种植的位置、角度、深度和风险进行了全面严谨的检查评估,设计了种植体位置及机器人运动路径,定制了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7月28日,在张志宏的操作下,机器人自动实施了定点、种植区预备、种植体植入等关键操作,精准快速地完成了手术,整个过程仅耗时20分钟。术后朱大爷笑着说,“还以为手术没开始,哪知道已经做完了”。
据了解,此次使用的口腔手术机器人由我国自主研发,它利用支持多条种植路径规划软件的主机、光学跟踪导航系统和机械臂,分别模拟人的大脑、眼睛和手,根据术前设计好的手术规划,全程动态导航,实现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在可视化状态下完成手术区域备洞及种植体植入。该机器人在3D数字化技术定位辅助下可精准完成口腔种植手术,预备窝洞及植入植体精确至亚毫米级水平。
张志宏教授介绍,相比传统的“自由手”种植手术(即由医生进行操作),口腔手术机器人可以作为口腔医生的得力助手,在医生的规划、操控下,辅助医生及时进行调整,避开颌骨内的风险区域,以亚毫米级的误差完成种植窝洞的预备和种植体的外科植入,最大程度保障种植精度,缩短手术时间,实现微创的目标,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哪些患者适合采用机器人手术?
张志宏教授介绍,目前机器人种植牙手术比较适合身体健康,不存在常规种牙禁忌证,以及无帕金森病、吞咽障碍、肠胃应激综合征及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患者。而一些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因为嘴巴“开合度”不够,可能会影响到机器人的操作,不适合此类手术。
“如果患者在术中想动一下,会被机器人误伤吗?”张志宏教授表示,完全不用担心:手术过程有医生在旁边全程监控,出现情况可以及时处理,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安全;如果患者头部有轻微的移动,机器人会通过传感器实时检查口内的情况和机械臂的位置,并且重新定位实时随动到准确的位置。
学科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始建于1923年,是安徽省唯一一家省卫健委口腔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同时也是中华口腔医学会理事单位、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国家卫健委全科口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全国重点基地。中心目前已建有牙体牙髓科、牙周科、口腔颌面外科、颅颌面种植科、修复科、正畸科六个临床亚专业和口腔放射科。
专家介绍
张志宏
口腔医学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导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华口腔医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分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口腔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副主委,安徽省口腔学会副会长,安徽省口腔学会全科口腔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等。
专业特长
擅长微创种植牙修复、全口无牙的修复设计、微创拔牙等牙槽外科治疗、口腔肿瘤的早期诊断等。领导创建安徽省首家口腔种植研究治疗团队,在全国首批开展动态导航引导下的牙种植术,将术前设计复制到患者颌骨内,有效提高种植体口内留存率。
门诊时间
总院:周三至周五上午(知名专家门诊)
南区:周三下午(知名专家门诊)
(丁鳌吴家炜 组稿 黄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