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合畸形正畸治疗后的稳定性研究

来源:网络 时间:2024/1/17

错合畸形正畸治疗后的稳定性研究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I、Ⅱ类错合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后牙合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影响和预测牙合变化的要关因素。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1—18岁之同的安氏I,Ⅱ类错合畸形患者72倒。选择十项模型测置指标对牙合变化进行评估。对所得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相关分析。结果 保持后牙合关系有向治疗前回复的趋势,但仍旧保持了大部分的治疗效果。各项指标的变化在拔牙与不拔牙之间,安氏I,Ⅱ类之间无差别。上尖牙间宽度较下尖牙同宽度更稳定。下尖牙间宽度保持后缩小明显且伴随下前牙拥挤增大。

【关键词】错合畸形 正畸治疗 稳定性

随着现代矫治技术的不断改进,矫治后的效果也越来越让患者满意。然而患者所得到的矫治效果能终生维持吗?这不仅是患者所关心的问题,同样也是正畸医师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的目的:

探求正畸治疗后,保持后牙合关系的变化的趋势以及是否与错合的安氏分类, 拔牙与有关。

探讨正畸治疗后的变化与保持后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01
样本选择

本研究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科门诊尽量搜集1990年一1998年间接受正畸治疗,且治疗前后模型完整的患者,病例均由正畸科医师和研究生提供。为尽量减小病例选择的偏倚,对医师提供病例的要求为只需资料完整,病例选择标准如下:

患者年龄在11—18岁之间。

正畸治疗前诊断为安氏I,Ⅱ类错合畸形。

正畸治疗前具备全副牙列,正畸治疗后至随访时第一磨牙前无牙齿缺失,无外伤史。

均采用固定矫正器治疗。且正畸结束2年或2年以上。

保持方式均为Hawley保持器。

治疗完成后未进行牙龈维环切术。

正畸治疗效果良好:上下颌牙齿排列整齐,无扭转,无倾斜;前牙覆合,覆盖正常;尖牙与磨牙为中性关系;后牙咬合关系良好。



通过随访共取得72名患者的完整资料。

患者治疗前的错合分类及拔牙与否的分布情况见表1。

图片



02
研究方法

采用北京量刃具厂生产的与计算机相连的特制数显尖喙游标卡尺(精确度0.01mm,示值误差0.03mm)测量牙合模型各项数据,并直接输入计算机。牙合测量程度记录各指标的测量值。以下是主要测量指标:

上前牙不齐指数(UIRR):上颌六个前牙相邻解剖邻接点之间的距离之和。

下前牙不齐指效(LIRR):下颌六个前牙相邻角剖邻接点之间的距离之和。

覆合(OB)

覆盖(OJ)

上颌尖牙间宽度(U3W)

下颌尖牙宽度(L3W)

上颌磨牙间宽度(U6W)

下颌磨牙间宽度(L6W)

左侧磨牙关系(LULM)

右侧磨牙关系(RULM)

为避免研究者的主观偏倚,模型测量按照随机的原则。同时选取15副模型进行测量误差的检验。对每一副模型分三次不同的时间测量。测量误差 平均为0.20mm。



03
统计分析

根据患者的治疗阶段分为三组:

T1一治疗前;T2一治疗后;T3一保持后。

采用SPSS 8.0统计软件包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三组间是否存在差异。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安氏I,Ⅱ类患者之间各指标是否不同。拔牙与否对各指标的变化是否存在影响。采用多因素相关分析十项指标治疗后的变化与保持后的变化的关系以及保持后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结果与分析
一.治疗前,后及保持后舶变化

由表2可见发生了明显改变的有以下几项指标。

图片



1.覆合与覆盖
深覆合、深覆盖患者在治疗后保持后覆合、覆盖具有相似变化,即治疗后较治疗前覆合,覆盖均明显减小,保持后虽有较显著的增大,但增大量仅为治疗改变量的1/3左右,因而仍保留了大约2/3的治疗效果。



2.复发量
下尖牙间宽度治疗后的改变量几乎与保持后的复发量相等,即保持后下尖牙间宽度又回复至治疗前的宽度。



3.前牙不齐指数
上下前牙不齐指数治疗后明显为减小,在保持后有一定增大。其中UIRR保持后的改变量:治疗后的改变量=1:6;而LIRR保持后的改变量:治疗后的改变量=1:3。即保持后上颌前牙的排列较下颌更为稳定。



二.安氏分类,拔牙与否对各指标保持后的变化无影响。

三.表3显示指标治疗后的改变量与保持后的改变量的相关性。其中相关统计学意义的有:

OB,OJ,L3W,U6W在保持后的改变量大小均与各自在治疗后的改变量显著相关。

LIRR保持后的改变量与L3W治疗后的改变量大小相关。

图片

四.保持后各指标相互问的关系。

由表4可见,以下几项指标具有明显相关关系

保持后覆合与覆盖的变化明显相关。

保持后下尖牙间宽度缩窄越明显,下前牙不齐指数越大。

保持后覆盖变化的同时也伴随着双侧磨牙关系的变化。

保持后上下磨牙间宽度的变化具有相关性。

图片



讨 论
01
覆合,覆盖的变化

覆合与覆盖是临床正畸医师治疗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然而,治疗结束后理想的覆合、覆盖能否得到有效维持却无法预测。

在本研究中,覆合、覆盖在治疗前、后及保持后均有明显的变化,但值得欣慰的是保持后仍保留了 2/3治疗效果。这些结果与Ludwig,EI一Mangoury。Magill等学者的观点具有一致性。保持后覆合、覆盖改变量与治疗后的改变量明显相关,即覆合、覆盖的治疗改变量越大,其保持后的改变量也相对越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治疗中不需改变覆合、 覆盖。相反,在治疗中对覆合、覆盖应进行过矫治, 虽然保持后改变量略大于非过矫治患者,但从总体的治疗效果来看,过矫还是有利的。

保持后覆合的改变量与覆盖的改变量显著相关。究其原因可能是保持后覆盖的增大导致前牙丧失正常的咬合关系,下切牙切缘与上切牙舌面没有接触,导致上下切牙继续萌长,覆合也因而加深。

02
尖牙间宽度的变化

尖牙间宽度也是模型测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Dona,Riedel等学者报道,上下颌尖牙间宽度治疗中增大,而保持后朝治疗前的宽度复发回去。本研究中分别对上下尖牙问宽度进行分析。发现上尖牙间宽度在治疗后虽有复发缩窄的趋势,但仍保持了大部分的治疗效果。上尖牙间宽度的相对稳定也恰好解释了上前牙不齐指数变化较小的现象。另一方面,下颌尖牙间宽度不如上颌尖牙间宽度较稳定。下颌尖牙间宽度保持后几乎缩窄至治疗前宽度,同时下尖牙间宽度在保持后的变化还与下前牙的拥挤度相关。这提示我们在临床过程中不宜盲目扩大下尖牙间宽度,以免治疗结束后下尖牙间宽度缩窄,从而使下前牙拥挤度增加。在必须扩大下尖牙间宽度的情况下,治疗后应采取固定保持并尽可能延长保持时间。

03
前牙不齐指数的变化

牙齿排列的整齐程度是评价正畸治疗效果的 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患者最能直观发现的问题。国外关于此类研究的报道很多。前牙不齐指数(Irregularity index):由Little提出,即六个前牙解剖邻接点的距离之和。大多数的追踪研究采用此指标来评估牙齿排列情况。前牙不齐指数在自身对照时准确性高,可比性强,因而将后者作为测量牙齿整齐程度的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总体来说:保持后下前牙不齐指数发生了一定变化,与治疗结束时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但大部分治疗效果被维持。下前牙不齐指数的变化较上颌更明显。具体分析每个患者发现:治疗前不齐指数大者,保持后的复发量相对治疗后的改变量较小,即改善程度明显;而治疗前不齐指数小的患者,保持后的复发有接近治疗前的趋势,个别甚至超过治疗前。也有极少数患者保持后不齐指数较治疗结束时继续减小。由此可见,下前牙不齐指数表现出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可能与生长不调,异常生长模式,牙周纤维的回弹力,牙齿大小及合力的方向等因素有关。
在本研究中,前牙不齐指数保持后的改变量与下尖牙间宽度治疗后的改变量、保持后的改变量密切相关,说明治疗中尽量维持下尖牙间宽度对于保持下前牙整齐程度至关重要。

由于本研究仅限于模型测量,因而对相关因素的分析还不够全面,须今后结合头颅侧位片才能做出更为全面的分析。



小 结
1.保持后各项指标均有向治疗前回复的趋势, 但仍旧保持了大部分的治疗效果。
2.上颌尖牙间宽度较下颌尖牙问宽度更稳定。
3.矫正后下尖牙间宽度减小并伴随下切牙拥挤出现。
4.各项指标的复发趋势在拔牙与不拔牙之间, 安氏I,Ⅱ类之问无差别。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学术分享

作者:刘妍 许天民 林久祥

网站地图 手机版 电脑版 广告联系QQ:49881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