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根折裂,影像学该如何判断?
牙根折裂,影像学该如何判断?
牙根折裂有别于外伤引起的牙折,或称病理性牙折,是指牙齿组织在某些刺激因素如创伤力、牙齿解剖或邻近结构改变、医源性意外等长期、缓慢的持续性作用下发生的牙体完整性破坏,早期诊断对预防牙槽骨吸收、获得良好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影像检查是牙根折裂最常用、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
牙根折裂病因
1)创伤性咬合力可能导致原发性牙根折裂或纵裂,指始发于根尖沿牙长轴向冠方延伸的折裂,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了;
2)严重的牙周疾患导致牙槽骨重度吸收,牙齿支持组织破坏使正常的咬合力成为创伤力,根折裂后可导致裂隙周围牙槽骨吸收;
3)根管治疗后疾病属医源性疾病,包括根管过度预备,充填时侧向压力不当、楔力过度,根管预备时路径偏移、底穿、侧穿等;
4)桩钉、牙冠充填体、烤瓷桥修复的操作设计不当;
5)严重的牙内吸收使根管壁变薄,牙根脆弱,严重时可发生折裂。
临床表现
临床上以继发性牙根纵裂多见,常发生于根管治疗术后,尤其是根管内有桩修复体的患牙,最常累及上颌前磨牙和下颌磨牙。发生该型牙根纵折的患牙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见症状和体征包括咬合痛、牙体松动、牙龈肿胀、牙周组织损害以及窦道形成等。
原发性牙根纵折的临床诊断则更为困难,其好发人群为40岁以上男性,好发牙位为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根和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根。该型牙根纵折发病早期常首先累及牙髓,患者多以冷热刺激痛等牙髓症状为主诉就诊,可伴有轻到中度咬合痛,临床检查常常看不到明显的可能导致牙髓及根尖周病变的病因,如龋病、牙隐裂或重度磨耗等。随着病情的进展,患牙可出现局限性的牙周支持组织损害,表现为深而窄的牙周袋形成,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牙体松动、肿胀及窦道形成。
影像学表现
牙根折裂好发于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根及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根、腭根,也可见于第二磨牙、前磨牙等。
左:36牙近中根管下段内径增宽;右:36牙折线明显,折片向近中移位,伴牙槽骨吸收。
左:45牙根纵行折裂,折片向远中移位;右:44牙根横行折裂(箭头示),全口牙槽骨重度吸收。
可以单发,也可对称性多发。
36牙近中根见根管下段扩大、伴牙周膜间隙增宽以及根尖周骨质吸收;46牙近中根折裂,折片移位。
可以是双侧的同名牙,也可以是同侧的上、下颌同名牙或相邻牙。
左1:根尖片示36牙近中根根管细线样增宽;左2/3:CBCT矢状位、轴位示近中根折裂;左4/5:CBCT矢状位、冠状位示同一患者26牙腭根横行折裂。
左1/2:CBCT矢状位示36、37牙近中根及24、25牙根折裂;左3/4:轴位见15、25牙根折裂(箭头示)。
牙根折裂早期仅见根尖孔扩大、根管内径的部分扩大,折线常沿牙根长轴向冠方纵行。随着病变发展,折片分离,多向远端移位,常伴根周及根分叉牙槽骨吸收;也可见斜折或横折,横折者多伴发牙槽骨重度吸收,可见于前磨牙或前牙。根管治疗后的牙根折裂线可表现为充填牙胶的侧方出现缝隙,继而出现根管内径增宽。底穿、侧穿以及桩钉路径偏移引起的折裂常沿病变走行;长烤瓷桥的受力不均也可发生牙根折裂。
左1/2:36、46牙根管治疗后折裂;左3:25牙冠修复后牙根折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