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是大势?2023年4.13亿元长者医疗券用于私人牙科服务 占全年申领总额13%
牙科是大势?2023年4.13亿元长者医疗券用于私人牙科服务 占全年申领总额13%
电影《白日之下》近期正在热映,2位看护人员照顾80多位入住者、逼仄的院舍里既有残疾人士也有老人、不少剧情将香港养老资源的紧张带到了观众的眼前。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2021年就已正式步入超老龄化社会,即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20%。以2021年人口普查数据为例,香港741万人口基数中,已有约超145万银发老年人。
面对社会养老资源供需失衡的问题,香港的银发族也在自己寻找解决办法。
大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一流环境逐步从蓝图走向现实,南下与北上人流双向奔赴加速互联互通。
近期,港人北上人流量不断刷新纪录,其中不少是到内地养老的银发族。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开数据,截至2022年底,约9万65岁或以上香港居民在广东生活。
虽然9万之于145万老年人口数量而言,人数占比仍不到一成,但近期随着“北上养老”背后所要求的各类要素持续打通和融合,这个方案正在成为更多土生土长的香港老人的现实之选。
01|香港社会养老资源依旧紧缺
“大个争单位(房子),老咗争床位。”这句俗语反映出当前香港市民的养老难题。
“床位”是指安老院、养老、医疗机构的床位。
7.9万(2023年末数据)与145万,这一相差近二十倍的数据反映的正是香港院舍养老床位与老年人口数量的差距。
作为全球最长寿地区,据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国香港人均预期寿命达85.5岁(女性平均 89.6 岁)。同时,香港未来人口老龄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推测,到2050年每3名港人中就有约1名老人。
然而,面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香港仅有的社会养老资源并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养老需求。
据悉,目前,香港的安老院主要由非政府机构及私营机构营运,提供受香港特区政府资助床位及非资助床位。
其中,受资助安老床位主要为年龄达65岁或以上,因个人、社会、健康或其他原因而未能在家中居住的老人,提供院舍照顾服务。
记者了解到,针对资助类床位,香港院舍每月收费在1600港元至2000港元间。一般而言,适合院舍照顾服务的老人会同时申请每月面值达16435元的“长者院舍照顾服务券”,用于覆盖院舍内大部分生活支出。
而对于非资助床位,院舍的每月院费则高达万元,部分私营安老院每月院费高达5万港元。
也正因为资助类的安老院较强的普惠性,“轮候人数多、时间长”问题也较为凸显。香港社会福利署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末,有超1.6万人在轮候“资助长者住宿照顾服务”,且护理安老床位或护养院床位平均等候时间分别达8个月或10个月。
不仅院舍床位紧张,照护人员也是极为稀缺的养老资源。据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官网消息,香港院舍照顾行业人员有近2成空缺。
“在香港院舍,一个照护人员要同时负责多个老人的衣食起居等,年轻人也会吃不消。”在惠州一家养老院居住的香港居民陈先生分享。
较大的照护压力以及较窄的院舍空间之下,部分老人的居住体验感欠佳。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21年人口普查数据,95.2%的老人居家养老,剩下4.8%的老人则居住在安老院、医院等机构。其中,超五成居家养老的老人与子女同住。
“床位”等社会资源的紧缺压力下,“北上养老”成为香港老人的一项新选择。
02|更具“性价比”的北上养老
年近耄耋的李先生,近期决定“北上”看看。
从深圳莲塘口岸过关后耗时30分钟,他抵达了目的地——深圳复康会颐康院。据悉,这是香港推出的“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下的安老院舍之一。
“香港老人院很窄,而这里空间大,可以立即入住,不需要轮候。”李先生在体验过几天试住后最终决定留下。
李先生并非孤例。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截至2022年底,约9万65岁或以上香港居民在广东生活。
2023年7月,由香港工联会大湾区社会服务社、工联会康龄服务社发布的《香港长者跨境养老意愿与需求调查》亦显示,超八成受访者愿意前往大湾区内地城市长期居住或安老。
“跨境养老”潮中,一部分老人是在衡量两地养老性价比之后做出的现实选择,另一部分老人则是“落叶归根”。
“我们的香港客户中有一半左右过去是从内地到香港生活,现在选择‘落叶归根’,回到内地养老。”泰康保险集团管委会成员兼泰康之家CEO邱建伟此前向记者表示。
实际上,“跨境养老”这个趋势并不新鲜。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便有一批早年从内地到香港生活的老年人希望在退休后“叶落归根”,返回内地定居养老。
香港也一直在推出便利长者在内地养老的措施。1997年4月,香港特区政府在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简称“综援”)下推出“综援”老年人广东省养老计划,为符合申请资格并选择定居在广东省养老的受助老年人继续提供现金援助。
2014年,香港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开始推行《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试验计划》,向两间养老院舍购买床位,让正在轮候养老床位的老年人自愿选择入住。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加速,粤港澳三地居民往来和交流更加便利。“跨境养老”也成为更多香港老年人的现实选择。
两地的生活成本、养老成本的明显差距是吸引香港老人“北上”的现实原因。
“香港居民看重内地相对更具性价比的养老服务而选择在内地养老。”邱建伟分析,“性价比”主要体现在房价、服务价格上。
他表示,广州、深圳高品质养老机构可能比香港普通养老机构在费用上都占优势。经不完全梳理,大湾区较高品质养老社区房费集中在每月8000至26000元区间,而香港普通养老机构每月费用便达上万。
“港澳安老养老服务多年来供不应求,价格也相对较高,港澳老人去内地养老是未来的大趋势,也是更好的选择。”香港安老服务协会主席陈志育表示。
03|交流加深推动银发族北上
为何近期北上养老趋势更为明显?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到,实际上,“北上养老”这项选择背后,是区域间各类要素的流通和保障的打通,有赖于制度、服务、产品等一系列创新。
制度方面,内地社保制度为在内地养老的香港居民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2020年《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在内地(大陆)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实施,符合条件的在内地工作或拥有居住证的香港居民以及在内地就读的香港大学生,可按规定参加社保。
服务方面,双方的服务标准逐渐趋于一致水平。2023年4月,粤港澳三地共同公布110项“湾区标准”,其中多项标准涉及养老服务领域;近年来,广东多地也在引入港澳优质养老服务机构,学习借鉴港澳养老服务理念、特点和经验。
同时,双方都在面向港澳老人增加广东省内的床位。如,广州向港澳老年人开放南沙区公办养老机构床位;香港从2014年6月开始推行“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试验计划”,资助香港非政府机构在广东营办的两间安老院舍,并逐步扩大受惠老人范围。
产品方面,越来越多保险机构布局“北上养老”,通过创新服务以及打通两地医疗资源,为香港老人北上养老提供更多选择。
例如,2023年8月,中国太平推出港人北上养老方案,升级保险产品和服务,对接国内持续照料型养老社区(CCRC);同月,慧择香港与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香港)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相关“北上养老”储蓄险产品;泰康也开始向香港保监局申请保险牌照。
记者了解到,上述种种要素的流通和对接中,跨境医疗的加速融合起到了较为关键的推动作用。
五年前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塑造健康湾区,密切医疗卫生合作;促进社会保障与社会治理合作,探索推进在广东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例如,在产品方面,专门为解决跨境医疗问题而设的大湾区专属跨境医疗险产品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
同时,香港保险机构和深圳医院探索推出“跨境直赔直付”模式,相比于此前“先垫付再理赔”的繁琐流程,持有保单的香港居民在内地就医将无需垫付。
服务方面,“港澳药械通”下,港澳居民能在内地更方便地使用到以前惯用的药品和器械。同时,港澳医疗机构正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引入香港健康管理模式,以粤港医护协作方式,支持港式全科、院内专科转诊、跨境转诊等服务。
04|社会福利的难以携带仍是阻力
尽管“北上养老”趋势明显,但这部分老人占比仍较少。
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获悉,对于许多仍在观望的香港老人而言,医疗服务等社会福利的难以携带是北上养老的主要阻力。
“内地与香港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和不可跨境携带成为限制人流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上述负责人分析,目前跨境养老存在制度因素和个人层面上的障碍。制度上的障碍主要源于两地养老体制设计的差异,即香港的强积金制度与内地的养老保险制度之间暂无衔接,且缴费差异大。
据规定,退休人士如果离开香港超过一定期限,将失去在香港享有的福利。
具体来看,社会福利的跨境流通不畅主要体现在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上。据悉,在香港,本地居民在公立医院享用医疗服务的定价被视为“象征性”收费,以急诊室诊金为例:香港居民急症病床住院收费大致为每日120元。
同时,港籍老人每年能领取一定金额的医疗券,用于各类预防性、治疗性及康复性服务。
而在内地养老,香港老人只能够通过参加居民医疗保险或自行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以应对医疗需求。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跨境医疗需求,记者了解到,香港在2009年开始推行长者医疗券计划,经多年发展,目前该计划可为65岁或以上的长者发放2000港元的医疗券用于使用私营基层医疗服务,每年未用完的医疗券金额可累积至其后年份使用,累积上限为8000港元。
2015年,这一计划首次将服务点拓展至内地,合资格的香港长者可以使用医疗券支付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指定科室提供的门诊医疗护理服务的费用。
医卫局书面回复立法会特别财委会指,单计去年长者已将4.13亿元(港元,下同)医疗券用于香港的私人牙科服务,占全年申领总额约13%,在14类服务中排第三位,每宗交易涉款约1,247元;而首位仍为西医,占12.7亿元;中医为第二位,占11.4亿元。
另同期有46万元长者医疗券用于港大深圳医院牙科诊疗中心,较前一年的约17万元倍增。不过虽然需求强劲,但局方指因现时有关爱基金、综援等牙科援助,暂无意为长者增设特定用于牙科服务的医疗券。
开支方面,过去3年长者医疗券的资助金额亦层层叠加,由2021/22年度约25.5亿元,增至2022/23年度的约27.9亿元,2023/24年度的修订预算更涨至约33.4亿元。政府更在2024/25年度,将拨款再增至39.6亿元。
当局在去年7月28日起,亦允许长者可共用配偶的医疗券。截至去年12月底,5个月内已有逾13.1万长者同意共用户口,当中逾6.5万对长者已连结;另5.1万人曾用过配偶的医疗券,当中以65至69岁及70至74岁群组最多,各有1.6万人曾使用。卫生署截至去年12月底,共接获1宗涉及配偶共用医疗券投诉,目前仍在进行调查;另有18名长者取消与配偶户口连结,主因为配偶不欲再共用医疗券。
此外,卫生署在去年共接获54宗涉及参与医疗服务提供者投诉,较2022年的45宗略升,但仍低于2021年的105宗,主要投诉个案涉及运作程序、怀疑访骗、不当申报医疗券等,主要涉西医、中医、视光师和牙医。而过去3年,署方已完成38宗个案调查,当中14宗查明指控属实或部分属实,并已取消3名有关服务提供者参与资格;同时有51宗个案已转介警方跟进,当中15宗完成调查但无作出检控,36宗仍在调查中。
但每人每年2000元的额度使用范围较小,多数老人还是会回来香港就医。
2023年10月,香港民建联发布“加快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安老规划”问卷调查结果,其中,45.2%“有意”北上养老的参与者关注医疗问题;其次是能否支付当地生活费(13.8%);另外对于因子女减少探望,生活圈、交际圈的改变而产生的孤独感也是老人对跨境养老却步的重要因素。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罗伟香也表示,如果香港居民在内地就医能直接享用到香港医疗福利,北上养老将更具吸引力。
但邱建伟表示,香港居民医保的报销问题,目前确实还存在政策性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