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手术打出“3E”组合拳,实现胆肠吻合口狭窄治疗新突破
内镜手术打出“3E”组合拳,实现胆肠吻合口狭窄治疗新突破
11月16日下午,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一场与闭锁胆道的“较量”正在进行。X光机屏幕上,一条形似“小蚯蚓”的导丝进入肠腔,在场医护人员都为之激动。在超声内镜引导下,胆管引流术(EUS-BD)和小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实现“胜利会师”。
患者是一名35岁的男性,因十二指肠间质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3年、发作胆管炎3个月,慕名来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就诊。
5天前,主诊医生消化内科杜奕奇教授为患者实施了小肠镜辅助的ERCP,但术中在肠腔输入袢未能找到胆管开口,意味着患者的胆肠吻合口可能因为炎症及瘢痕挛缩完全闭合,相当于胆道完全闭锁。
杜奕奇教授介绍,胆肠吻合口狭窄是Whipple术后常见并发症,选择非外科手术方法处理胆肠吻合口狭窄较为常见。目前常见治疗手段有小肠镜ERCP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以及超声内镜引导下胆管引流术,国际上通常首选推荐小肠镜ERCP术。如果失败,国际上一般推荐用EUS-BD技术,为患者从胃壁经过肝脏打通一条胆汁引流的临时“通道”,从而解决患者的胆道梗阻难题。但是这条通道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要定期更换支架、支架有脱落和移位的风险、直接进入胃内的胆汁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等。
是否可以应用EUS-BD技术,通过导丝进入胆管和肠腔,实现闭锁胆管的再开启,再用小肠镜技术将胆管与肠腔内对接,从而实现生理性胆管引流、恢复患者3年前外科手术后的胆管状态呢?杜奕奇教授和消化内科擅长EUS的王凯旋教授商量,觉得这一方案尽管国内外罕见报道,但理论和技术上是可行的,唯一的难点是如何让导丝通过已经闭合的胆肠吻合口进入肠腔。如果手术成功,可以避免再次外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巨大痛苦。
术中,EUS和小肠镜两个团队密切配合,先由王凯旋教授操作超声内镜,顺利完成了肝内胆管的穿刺,并且循穿刺针将导丝置入胆总管。由于胆总管吻合口完全闭锁,导丝无法进入肠腔,王凯旋教授通过调整内镜及导管,经过20分钟努力,使导丝从胆管顺利进入肠腔。在保留导丝、退出超声内镜后,杜奕奇教授操作小肠镜,顺利进入输入袢肠腔,按照导丝指引,找到了5天前遍寻不见的胆肠吻合口,轻松完成胆管插管-导丝会师-胆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一系列ERCP操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各项肝功能指标显著改善,已于近期出院。
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在李兆申院士和金震东主任的带领下,近年来,在国内率先开展小肠镜辅助ERCP技术,迄今已经完成120余例,成功率达到85\%以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超声内镜技术也在国际处于先进水平,积累了超声内镜下胆胰管引流的丰富经验。此次内镜手术的成功,意味着长海医院已实现超声内镜(EUS)、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和短款小肠镜(SBE)技术的“3E”会师,对于今后处理消化道改道重建术后的胆管和胰管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将大幅提升该类患者ERCP成功率,并且有助于患者恢复正常生理状态,为更多胆道和胰腺疑难疾病患者带来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