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体缺损的修复治疗
修复体的选择、设计、牙体预备及修复体的制作与完成均应符合生物学和机械力学的原则,因为修复体要在患牙上和口腔这个特定的生物学环境中行使功能,并起到去除牙体缺损的病因,终止病变的发展,修复正常的牙体牙列外形及功能,保持应有的强度及稳定性,预防口颌系统疾病的发生等作用。
正确地恢复形态与功能
1轴面形态 正常牙冠的轴面有一定的突度,它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1)维持牙颈部龈组织的张力和正常接触关系:牙颈1/3突起到扩展牙龈、维持正常龈隙的作用。(2)保证食物正常排溢道及食物流对牙龈的生理刺激作用:突度过大时缺少食物这种刺激使牙龈萎缩;突度过小时食物直接冲压在龈隙沟内,引起过强刺激和牙龈附着的破坏。(3)利于修复体的自洁:轴壁上颊舌向、牙合龈向、近远中向的正常突度和流畅光滑的表面在肌活动时易于保持清洁,也便于洗刷、清除附着的菌斑。
2邻接关系 牙冠修复体领面与邻牙紧密接触,能防止食物嵌塞,维持牙位、牙弓形态的稳定,使之与邻牙相互支持,分散牙合力,同时有利于每个牙在咀嚼时保持各自的生理运动。由于这种运动对邻接区的磨损,接触区有增龄性改变,青少年接触区呈点状,年长者呈面接触。
3外展隙和邻间隙 外展隙是围绕邻接区向上周展开的空隙,是由牙冠轴面的正常突度形成的。位于唇、颊侧者称为唇、颊外展隙,位于舌侧者称舌外展隙,位于切缘或牙合面者,称为切外展隙和牙合外展隙。外展可作为食物的溢出道,在咀嚼时,有利于食物从外展隙排溢,增加机械便利,减轻牙周负担。
4咬合面与咬合关系 正确地恢复牙合面形态和咬合关系是有效地恢复咀嚼功能的基本条件之一。牙合面形态在人的一生中是发展变化的。牙萌出早期,其尖、沟、窝、嵴都是由曲面构成,当咬合时,上下牙多是凸面接触,随着年龄增长,磨耗增加,上下牙牙合面呈面接触,到老年时牙合面甚至磨损成平面。
患牙预备时应保存、保护牙体组织
1去除病变组织,阻止病变发展 牙体缺损有许多病因,要针对病因作相应的牙体预备。对老年人牙合面严重不均匀磨损的人造冠修复,磨改高尖陡坡以获得合理的力学外形和预防牙折。
2消除轴壁倒凹,获得良好的就位道 为使人造冠顺利就位,需要磨除轴壁上一部分健康的牙体组织,消除倒凹将轴面上最大周径降到所设计的人造冠龈边缘区。
3开辟修复体所占空间,保证修复体一定的强度、厚度和美观。根据修复材料的要求,在患牙或基牙的牙合、轴面磨除一定厚度的牙体组织。
4牙体预备成一定的形态,提供良好地固位形和抗力形 为增加修复体的固位力,应在牙体预备箱形窝洞或鸠尾形、钉洞、沟等固位形。有些薄弱的尖嵴及无牙本质支持的牙釉质也应磨除,以防出现折断。
5磨改过长牙或错位患牙,以建立和谐的咬合关系和外观 为建立正常的牙冠外形和协调的邻牙齿间与颌间关系,应对影响咬合的过长牙、错位牙和畸形牙作相关的磨改。
修复体应保证组织健康
1修复体的设计与组织健康 修复类型、修复材料的选择、修复体外形边缘的位置等设计,应根据牙体、牙周、颌位关系和患者的基本条件来决定。
2牙体预备与牙髓组织健康 牙是一个有生命的组织,牙髓的健康直接影响到牙体硬组织的强度。
3修复体与牙龈组织的健康 牙龈覆盖牙槽突和包围牙颈部,分为游离龈、附着龈和牙间乳突三部分,游离龈和附着龈以龈沟为界。
修复应合乎抗力与固位形的要求
1抗力形
1.1增加患牙(基牙)抗力的措施:(1)修复体类型的选择设计应考虑到患牙组织结构和缺损情况,避免牙体预备后形成薄壁弱尖。修复体应尽可能覆盖保护薄弱部位,防止牙合力作用在牙体薄弱部位以及牙体与修复体的界面上。(2)牙体预备时去除易折断的薄壁,降低高尖陡坡,修整尖锐的边缘嵴及轴面角。做洞固位形预备时,不要过宽过深。例如鸠尾峡部不能超过两牙尖距的1/2,根管内径不能超过根径的1/2。(3)牙体缺损大者,应采用辅助增强措施。
1.2增加修复体抗力的措施:(1)保证修复体适当的体积和厚度。(2)合理控制修复体的外形,其内外表面应避免尖、薄、锐的结构形式,防止因应力集中而出现折裂。(3)根据患牙条件和设计要求,选择理化能优良的修复材料。(4)保证修复体制作质量,例如避免铸件缺陷,防止树脂内气泡,避免假焊及假性界面结合。(5)控制牙合面形态及牙合力方向,避免牙合力集中,金-瓷、金-塑的衔接点应避免直接承受牙合力。
2固位形 固位力是指修复体在行使功能时,能抵御各种作用力而不发生移位或脱落的能力。要获得这种固位力,常根据患牙体缺损情况和口颌系统情况,在患牙上预备成一定的面、洞、沟等几何形态,这种具有增强修复体固位力的几何形态称为固位形。预备适当的固位形是牙体预备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修复体赖以长期固定在患牙上的重要因素。
本文关键词:牙体缺损修复 防龋窝沟 边缘性龈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