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

来源:网络 时间:2012/2/26

第一节 口腔局部解剖
(一)口腔境界及表面标志
1.口腔境界口腔前界为上下唇,后界为咽门,两侧为颊,上界为腭,下以舌下区为界。由上下牙列、牙龈和牙槽骨弓将口腔分为两部分,牙列的唇颊侧部分称为口腔前庭,牙列的舌侧部分称为固有口腔。
2.口腔的表面解剖标志
(1)口腔前庭沟(唇颊龈沟):为唇、颊黏膜移行于牙槽黏膜的沟槽。
(2)上、下唇系带:为前庭沟中线上扇形或线形的黏膜小皱襞。
(3)颊系带:为口腔前庭沟上相当于上下尖牙或前磨牙区的扁形黏膜小皱襞。
(4)腮腺管乳头:在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的颊黏膜上,有一乳头状突起,腮腺导管口开口于此。
(5)磨牙后区:由磨牙后三角和磨牙后垫组成。磨牙后三角位于下颌骨最后磨牙远中,其尖向后;磨牙后垫为覆盖于磨牙后三角表面的软组织。
(6)翼下颌皱襞:为延伸于上颌结节后内方与磨牙后垫后方之间的黏膜皱襞,其深面有翼下颌韧带。
(7)颊垫尖:大张口时,平时上、下颌后牙面间颊黏膜上有一个三角形隆起,称为颊垫。

(二)唇的解剖结构特点
1.唇的境界 唇的上界为鼻底,下界为颏唇沟,两侧以唇面沟为界,其中部有口裂将唇分为上唇和下唇。
2.唇的表面标志
(1)口角:即口裂的两端,其正常位置相当于尖牙和第一前磨牙之间。
(2)唇红:为上下唇的游离缘,是皮肤和黏膜的移行区。
(3)唇红缘:为唇红和皮肤的交界处。
(4)唇弓:上唇的全部唇红缘呈弓背状,故名。
(5)人中点(人中切迹):为唇弓在中线稍低并微向前突处。
(6)唇峰:两侧的唇弓最高点。
(7)唇珠:上唇正中唇红呈珠状向前下方的突起。
(8)人中:上唇正中由鼻小柱向下至唇红缘的纵行浅沟。
(9)人中嵴;人中的两侧各有一条与其并行的皮肤嵴,自鼻底延伸至唇峰。
3.唇的结构 由外向内分为五层:
(1)皮肤:富于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2)浅筋膜:比较疏松。
(3)肌层:主要为口轮匝肌。
(4)黏膜下层:有黏液腺和上、下唇动脉。
(5)黏膜:有黏液腺开口。

(三)腭的解剖结构特点
1.硬腭的表面标志
(1)腭中缝:为硬腭中线上纵行的黏膜隆起。
(2)切牙乳头(腭乳头):位于腭中缝前端的黏膜隆起,其深面为切牙孔,鼻腭神经、血管经此孔穿出。
(3)腭皱襞:位于腭的前部,向两侧略呈辐射状的软组织嵴。
(4)上颌硬区:在硬腭中央部,黏膜薄而缺乏弹性,故名。
(5)腭大孔:位于硬腭后缘前方约0.5cm处,约相当于腭中缝至龈缘的外、中1/3交界处。
(6)蝶骨翼突钩:位于上颌第三磨牙后内方1~1.5cm处黏膜下。
2.软腭的表面标志 腭小凹在软腭前端中线两侧的黏膜上,左右各有一对称的小凹陷,为硬腭后缘的标志。
3.硬腭软组织的特点
(1)黏膜下层前部含有少量脂肪,无腺体;后部则有较多的腭腺。
(2)硬腭的骨膜与黏膜下层附着紧密,而与骨面附着则不太紧密。
(3)黏骨膜不易移动,能耐受摩擦和咀嚼压力。

4.软腭内有五对腭肌:
(1)腭帆张肌:作用为紧张腭帆,开大咽鼓管。
(2)腭帆提肌:使软腭上提,咽侧壁向内侧运动。
(3)舌腭肌:作用为下降腭帆,紧缩咽门。
(4)咽腭肌:上提咽喉,向前牵引咽腭弓,并使两侧咽腭弓接近。
(5)悬雍垂肌(腭垂肌):上提悬雍垂(腭垂)。

(四)舌下区的内容:
(1)舌下腺及下颌下腺深部:舌下腺前端与对侧舌下腺相接,后端与下颌下腺深部相邻,外侧为下颌骨的舌下腺窝。
(2)下颌下腺导管及舌神经:舌神经自外上钩绕下颌下腺导管,经导管下方而转至其内侧和上方。
(3)舌下神经及其伴行静脉:舌下神经越过舌骨舌肌浅面,发出分支分布于舌外诸肌,在舌骨舌肌前缘深入舌内,分布于舌内诸肌。
(4)舌下动脉:行于舌下腺与颏舌肌、颏舌骨肌之间,在舌下区前部黏膜下与对侧同名动脉吻合。

(五)舌的解剖结构特点1.上面(舌背)舌背以界沟为界,分为舌前2/3和舌后1/3。舌前2/3又称为舌体,舌后1/3称为舌根。舌前2/3分布有四种舌乳头:
(1)丝状乳头:数量多,分布于舌体上面,司一般感觉。
(2)菌状乳头:散在分布于丝状乳头之间,司味觉。
(3)轮廓乳头:一般为7~9个,排列于界沟前方,司味觉。
(4)叶状乳头:为5~8条并列皱襞,位于舌侧缘后部,司味觉。
舌后1/3黏膜无舌乳头,但有结节状淋巴组织,称舌扁桃体。

2.下面(舌腹) 黏膜平滑,与舌下区黏膜相延续,并在中线形成舌系带。舌系带两侧各有一条黏膜皱襞,称为伞襞。舌系带两侧的口底黏膜上各有一小突起,称为舌下肉阜,为下颌 下腺导管及舌下腺大管的共同开口。舌下肉阜两侧各有一条向后外斜行的舌下襞,为舌下腺小管的开口部位。
3.肌层 有舌内肌和舌外肌。舌内肌是舌上纵肌、舌下纵肌、舌横肌及舌垂直肌,收缩时改变舌的形态。舌外肌分别是颏舌肌、舌骨舌肌、茎突舌肌及腭舌肌,收缩时改变舌的位置。


4.舌的淋巴管引流
(1)舌尖淋巴管:大部分至颏下淋巴结,小部分至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
(2)舌体边缘或外侧淋巴管:部分至下颌下淋巴结,另一部分至颈深上淋巴结。
(3)舌中央淋巴管:汇入颈深上淋巴结,亦有汇入下颌下淋巴结者。
(4)舌根淋巴管:汇入两侧颈深上淋巴结。

第二节 颌面部局部解剖
(一)颌面部表面标志及软组织结构特点
1.表面解剖标志
(1)鼻小柱:为两侧鼻前孔之间的隆嵴。
(2)鼻底:即锥形外鼻之底。
(3)鼻面沟:为近鼻翼基部外侧的长形凹陷。
(4)唇面沟:为上唇与颊部之间的斜行凹陷。鼻面沟与唇面沟合称为鼻唇沟。
(5)颏下点:为颏部最低点。
(6)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约0.5㎝处。
(7)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为耳垂至鼻翼与口角之间中点连线的中1/3处。
(8)面神经出茎乳孔的位置:成人位于乳突前缘中点或乳突尖端上方约2cm处,距皮肤约2~3㎝。
2.颌面部软组织的特点
(1)皮肤薄而柔软,皮下组织疏松,易于伸展移动。
(2)富于皮脂腺、毛囊和汗腺。
(3)血管密集,血运丰富。
(4)有皮肤皱纹,走向有一定的规律。
(5)皮下组织中有表情肌,手术或创伤处理时应注意表情肌的缝合,以免影响表情肌功能。
(二)腮腺咬肌区的解剖结构特点
1.腮腺咬肌区的境界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乳突及二腹肌后腹的前缘,上为颧弓及外耳道,下以下颌骨下缘为界。
2.腮腺咬肌区的层次与内容
(1)皮肤。
(2)皮下组织:内含颈阔肌上部。
(3)腮腺咬肌筋膜:形成腮腺鞘,特点为
1)浅层特别致密,深层薄弱;
2)鞘与腺体结合紧密,并发出许多间隔伸入腺体;
3)鞘的上部与外耳道紧密相连,并发出索状纤维束伸人外耳道前下壁软骨部的裂隙(Santorini裂隙)。
(4)腮腺:临床上以面神经主干和分支平面为界,将腮腺分为浅、深两叶。
(5)腮腺与神经血管关系密切,其中,穿经腮腺的主要神经血管由浅入深为面神经、下颌后静脉及颈外动脉等,根据腮腺内血管神经的走向,可将其分为纵行和横行两组,
纵行组为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下颌后静脉及颈外动脉,
横行组为面神经、上颌动静脉及面横动脉;
腮腺浅叶上缘神经血管排列从后向前依次为: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颞浅动脉、面神经颞支及颧支;
腮腺浅叶前缘神经血管排列从上向下依次为:面横动脉、面神经颧支、面神经上颊支、腮腺管、面神经下颊支及下颌缘支;
腮腺浅叶下端神经血管排列从前向后依次为:面神经下颌缘支、面神经颈支、下颌后静脉。
腮腺深叶的神经血管为:颈内动脉、第Ⅸ~Ⅻ对脑神经。
(6)咬肌:位于腮腺咬肌筋膜的深面。



第三节 颈部局部解剖
(一)颈部分区与颈筋膜的层次结构
1.颈部境界与分区 颈部上端以下颌骨下缘、乳突、上项线及枕外隆突的连线与头部分界;下端以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肩峰和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为界。
颈部以斜方肌前缘为界,将颈部分为前部(狭义的颈部)、后部(项部),前部又以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为界,每侧分为三部:颈前三角、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后三角。
2.颈筋膜的层次结构颈部筋膜由浅入深可分为五层:
(1)颈浅筋膜:为全身浅筋膜的一部分,包绕颈部,颈阔肌在此层内。
(2)颈深筋膜浅层:形成完整的封套包绕颈部,除颈阔肌和浅层的脉管、神经外,几乎包被着颈部全部结构。
(3)颈深筋膜中层:上连舌骨,两侧至肩胛舌骨肌外缘,向下附着于锁骨和胸骨柄的后缘,并包被舌骨下肌群。
(4)颈脏器筋膜:包被颈部脏器,如喉、气管、甲状腺、咽及食管等。
(5)椎前筋膜(颈深筋膜深层):覆盖于椎前肌和斜角肌的前面,上达颅底,下继胸内筋膜。
(二)下颌下三角(下颌下区)的境界及解剖结构特点
1.下颌下三角的境界 上界为下颌骨下缘,下界为二腹肌的前后腹。其底由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和咽上缩肌等构成。
2.下颌下三角的内容
(1)下颌下腺:为主要内容物。下颌下腺深部及其导管,在舌骨舌肌浅面,经下颌舌骨肌后缘进入舌下区。
(2)下颌下淋巴结:主要位于下颌下腺鞘内、下颌下腺与下颌下缘之间。
(3)面静脉:在面动脉稍后方与该动脉并列于咬肌附着处的前缘,向后下方进入颈动脉三角。

网站地图 手机版 电脑版 广告联系QQ:49881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