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牙列、及颌位
第一节 牙列 上下颌牙齿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向和位置排列,其牙根生长在牙槽窝内,牙冠连续排列成近似抛物线的弓形,称为牙弓或牙列。在上颌者称为上牙列,在下颌者称为下牙列。 (一)牙列形态、牙排列特点和生理意义 1.牙列形态 从面对牙弓进行观察发现,牙弓的形状个体之间并不完全相同,可概括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方圆形、卵圆形和尖圆形。但通常为此三种基本类型的混合型。 (1)牙弓长度的测量:以左、右第二恒磨牙远中接触点间连线为底线,由中切牙近中接触点向底线作垂线为牙弓的总长度。 (2)牙弓宽度的测量:左、右第二磨牙颊面间最宽的距离。 根据国内研究结果,国人上下恒牙列的长度和宽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上颌牙列宽约55mm,长约50mm;下颌牙列宽约52mm,长约41mm。 2.牙排列特点、牙在牙槽中的位置并不都是垂直的,而是有的牙较直,有的牙则有一定的倾斜度。一般以牙冠的倾斜方向表示牙的倾斜情况。牙的倾斜度有两个方向:近远中向和唇(颊)舌向。 (1)牙体近远中向的倾斜规律:牙体长轴与牙列中线所构成的角度小则牙的倾斜度小;角度愈大,则牙的倾斜度愈大。各牙近远中向的倾斜度大致如下:上颌中切牙较正或稍向近中倾斜,上颌侧切牙向近中倾斜角度较中切牙和尖牙者大,上颌尖牙略向近中倾斜(倾斜角度较中切牙者稍大,但略小于侧切牙)。下颌中切牙较正,侧切牙稍向近中倾斜,尖牙比前两者都大,但倾斜度均较上颌前牙小。上下前磨牙与第一磨牙向近中倾斜的程度依次减小,最后与中线接近平行。上下颌第二、第三磨牙向近中倾斜度依次加大。 (2)牙体唇(颊)舌向的倾斜规律:口内所有牙齿在这个方向的倾斜度有三种情况:①牙体长轴的冠部向唇、颊侧倾斜;②向舌侧倾斜;③较正。上、下颌切牙的切端均向唇侧,其倾斜度与颌骨前端牙槽突的倾斜度是一致,下颌切牙的倾斜度较上颌切牙小。上、下颌尖牙及上颌前磨牙较正,上颌磨牙略向颊侧倾斜;下颌前磨牙及下颌磨牙则略向舌侧倾斜。 3.生理意义 (1)牙体的倾斜方向使咀嚼产生的力沿着牙体长轴传导,有利于咀嚼能力的发挥和维护牙周组织健康; (2)接触广泛密合,有利于咀嚼,并避免咬伤黏膜。 (3)牙体的倾斜有利于衬托唇颊,使口腔本部较大,舌的活动自如,保持面部丰满。 (二)曲线 牙列的面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曲面。用以表示牙列面形态的曲线叫曲线,有纵曲线和横曲线。 1.纵曲线 (1)下颌牙列的纵曲线:又名Spee曲线。它是连接下颌切牙的切嵴、尖牙的牙尖以及前磨牙、磨牙的颊尖所形成的一条凹向上的曲线。该曲线在切牙段较平,自尖牙起向后则逐渐降低,于第一磨牙远颊尖处为最低点,而后第二、第三磨牙又逐渐升高。它表明下颌牙弓的,面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有规律的凹面;表示在同一下颌牙列中,各牙的上下位置不在一个平面。 (2)上颌牙列的纵曲线:它的曲度与Spee曲线略有不同。连接上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及磨牙的颊尖,呈一条凸向下的曲线,称纵曲线。此曲线的前段较平,后段从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起逐渐向上弯曲,称补偿曲线。 2.横曲线 又称Wdson曲线。上颌两侧磨牙在牙槽中的位置均略向颊侧倾斜,使舌尖的位置低于颊尖,因此连接两侧同名磨牙的颊尖、舌尖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称横曲线。同样,在下颌可以形成凹向上横曲线。虽然,下颌磨牙向舌侧倾斜,但其舌尖较高,故横曲线不很明显。 ★第二节 为上下颌牙发生接触的现象。 (一)的发育阶段及影响因素 约在婴儿第6个月时乳牙萌出,开始建,经过乳牙、替牙及恒牙三个发育阶段,直到第三磨牙萌出才完成建过程。正常的建立,不仅有赖于牙齿的正常发育、正常萌出及正常功能,还有赖于颌骨及其牙槽骨,以及整个面部和颅部的正常发育。 在生后第一年中,上下颌间没有明确的牙尖交错位(正中位)。此时下颌以前后向运动为主,侧方运动较少。 1.乳牙期间的特点 完整的乳牙约在2岁半时建成,并形成稳定的乳牙关系。从2岁半至6岁,皆属乳牙时期。 (1)2.5~4岁期间的特征:牙排列紧密而无明显间隙;切缘及面尚无显著磨耗;乳牙位置较正;覆较深,覆盖较小,曲线不明显;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成一垂直平而。 (2)4~6岁期间的特征:牙排列不紧密,前牙间隙逐渐形成;牙的切缘及面产生显著磨耗;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磨牙的稍前方(近中);随下颌升支发育,深覆减小。 2.替牙期间的特点 约在6岁时,第一恒磨牙萌出,即为替牙期的开始。约至l2岁时,乳牙全部为恒牙所替换,即为替牙期的结束。故从6~12岁,皆属替牙期。第一恒磨牙萌出,使面积增加,并且是维持颌间高度和牙列的近远中关系的支柱。替牙期间的特点常表现为暂时性错,此类错在的发育过程中常可自行调整为正常。 (1)上唇系带位置过低:乳牙初萌时,上唇系带常位于两中切牙之间,随着颌骨发育、牙根生长,上唇系带可退缩正常位置。 (2)中切牙间间隙:左、右中切牙之间往往有一间隙,待侧切牙继续萌出,间隙逐渐消失,中切牙位置转为正常。 (3)中切牙、侧切牙牙冠偏远中:左、右上颌侧切牙、尖牙在颌骨内发育时,因颌弓增长不足,致使未萌出的侧切牙胚、尖牙胚分别挤压中切牙、侧切牙根,使中切牙、侧切牙根向近中倾斜,而牙冠则向远中倾斜。待侧切牙、尖牙萌出以后,中切牙、侧切牙根部才不再受挤压,同时牙槽骨义有所增长,中切牙、侧切牙的牙体长轴可以恢复正常。 (4)暂时性前牙拥挤:恒切牙初萌时,可能显示拥挤状态。随着颌骨的长大、替牙过程出现的调整空间和恒牙弓的增大,恒牙调整位置,恒牙列逐渐排齐,牙弓规则。若在颌骨发育完全之后,牙列仍是拥挤的,即属异常。 (5)暂时性远中:在建初期,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的关系为远中。乳磨牙脱落后,下颌第一恒磨牙向近中移动距离较上颌第一恒磨牙移动的多,成为中性关系。 (6)暂时性深覆:前牙也可有暂时性深覆现象,随着恒牙的继续萌出,以及颌骨的生长,前牙的深覆可逐渐成为正常覆。 总之,在替牙期,牙的替换与面部颌骨的生长发育相交织, 的变化较大,必须细心观察,慎重诊断,正确区别暂时性错与真性错。 3.恒牙期间的特点 在替牙期,大多数恒牙已经建,只余第二、第三恒磨牙。第二恒磨牙约在12~14岁萌出,其所占的位置间隙,大部分是由于面部的前2/3向前增长,小部分则由面部的后1/3向后方增长所获得。第三恒磨牙约在17~21岁之间萌出,其萌出位置的获得与第二恒磨牙相同。 (二)牙尖交错及其特点 牙尖交错 是指上、下颌牙牙尖相互交错咬合,达到最广泛、最紧密的接触关系。当牙尖交错 的下颌位置对于颅骨处于正中时,牙尖交错 又可称为正中 。 牙尖交错属于牙对牙的关系,其特点及生理意义为: 1.上下颌牙齿为尖窝相对的交错咬合关系在牙尖交错 时,除下颌中切牙与上颌第三磨牙外,都保持着一个牙齿与相对的两个牙齿的接触关系。 这种接触的意义在于: ①可使骀面接触面积最大,有利于咀嚼; ②可使力分散,避免个别牙齿负担过重; ③纵有个别牙齿缺失,也不致使对颌的同名牙完全失去咬合与咀嚼功能,因而在短时间内不致发生移位现象。 2.上下颌牙弓间存在着覆盖与覆关系由于上颌牙弓较下颌牙弓为大,因而在牙尖交错时呈现覆盖与覆关系。 (1)覆盖:亦名超,指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如在前牙,即指上颌切牙切缘到下颌切牙唇面的水平距离。在正常情况下,距离在3mm以内,超过者称为深覆盖。深覆盖的程度取决于距离的大小。超过3mm者为Ⅰ°深覆盖;超过5mm者为Ⅱ°深覆盖;超过7mm者为Ⅲ°深覆盖。有时由于发育异常,下颌切牙切缘突出于上颌切牙的唇侧,或下颌后牙的颊尖突出于上颌后牙的颊侧,则称为反覆盖。 (2)覆:指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如在前牙,盖过的部分不超过下前牙唇面切1/3者,称为正常覆。超过者,称为深覆。深覆的程度取决于下颌前牙切缘咬在上颌前牙舌面的部位而定,咬在切1/3以内者,称为正常覆;咬在中1/3以内者,称为Ⅰ°深覆;咬在颈1/3者,称为Ⅱ°深覆;超过颈1/3者,称为Ⅲ°深覆。若下颌牙反盖着上颌牙,称为反。若上下牙齿彼此以切缘相对,或以颊尖相对,则称为对刃,或称对。 (3)覆盖、覆的生理意义: ①因上牙弓大于下牙弓,便于下颌进行咀嚼运动时,保持接触关系,从而有利于提高咀嚼效能; ②因上牙弓的切缘与颊尖覆盖着下牙弓的切缘与颊尖,使唇、颊侧软组织得到保护,而不致咬伤。同时在牙弓的舌侧,由于下颌牙的舌尖反覆盖着上颌牙的舌尖,这样又可保护舌的边缘不被咬伤。 (4)切道与切道斜度:切道指在咀嚼过程中,下颌前伸到上、下颌切牙切缘相对后,在返回牙尖交错位的过程中,下颌前牙切缘所运行的轨道。切道斜度是指切道与平面相交所成的角度。其斜度大小,为上、下颌前牙间所存在的覆盖与覆程度所影响。一般说来,切道斜度的大小与覆盖成反变关系,与覆成正变关系。 3.上、下颌第一磨牙关系常利用牙尖交错时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的关系作为判定类型的指标。如上下牙弓的关系正常,则在牙尖交错时,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正对着下颌第一恒磨牙的颊沟,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舌尖则接触在下颌第一恒磨牙的中央窝内,通常称为中性。如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在下颌第一恒磨牙的颊沟的近中,则称为远中错,或安氏Ⅱ类错。反之,如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在下颌第一恒磨牙颊沟的远中,则称为近中错,或安氏Ⅲ类错。 4.上下颌牙齿对位接触情况上下颌牙齿面间的对位接触关系可分为面的对位接触关系;尖与窝的对位接触关系;尖与沟的对位接触关系;尖与隙的对位接触关系。 (三)前伸和侧方的特点、 1.前伸 当下颌由牙尖交错位依切导向前、下运动的过程中,上下牙列间的咬合关系皆为前伸关系。在前伸咬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