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头痛的特点
鉴别原发性头痛和不明原因的原发性头痛,询问病史是诊断的关键步骤。通过病史可以了解头痛发生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频度、加重和缓解的因素以及伴随症状,并以病史作为诊断的线索。
现病史(pfesenthistory)是病史中最重要的部分,可为临床分析和诊断疾病提供重要信息。
(1)起病情况:包括发病时间、起病急缓、发病前明显的致病因素和诱发因素等,例如,起病急缓是定性诊断或病理学诊断的重要线索,急骤起病可因急性血管事件、炎症、中毒及外伤等,缓慢起病多为肿瘤、慢性炎症、变性疾病、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和发育异常性疾病等。
(2)疾病进展及演变过程:如症状自出现到加重、恶化、复发、缓解或消失的经过,症状加重与缓解的原因,各种症状出现的时间顺序、方式、性质及伴发症状,既往诊治经过及疗效等,疾病进展与演变情况可辅助定性诊断,同时又能指导正确的治疗和判断预后。
(3)疾病的首发症状:常可指示病变的主要部位,各种症状和体征体现的功能缺损又可提示病变相应的解剖学结构,为定位诊断(1evel diagnosis)或解剖学诊断(ana—tomic diagnosis)提供重要资料。因此,现病史是纵观疾病全貌,进行正确诊断、治疗及判定预后的必要基础。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以下几种,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重点地加以询问:
1.头痛的特点
头痛是指额部、颞部、顶部和枕部疼痛或全头痛,应注意询问头痛的特点。
(1)头痛性质:胀痛、钝痛或酸痛,无明确定位,性质多样,多见于功能性或精神性头痛;头部紧箍感、头顶重压感和钳夹样痛,多见于紧张性头痛;电击样、针刺样和烧灼样锐痛,多为神经痛;异常剧烈头痛,伴有呕吐常提示为脑膜刺激性头痛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偏头痛和丛集样头痛等;搏动性头痛是重要信息,多见于偏头痛或血管性头痛,患者常主诉跳痛或搏动性头痛,但要注意“跳动”或“跳痛”常代指疼痛加剧,并非指搏动性头痛。
须谨慎评价患者对头痛严重程度的描述,因对疼痛的体验是主观的,是个人耐受性及心理状态等多因素决定的。为客观反映疼痛严重程度,可询问患者能否坚持日常工作,是否从睡梦中痛醒或因疼痛无法入睡。
(2)头痛起病速度:偏头痛、青光眼、化脓性鼻窦炎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头痛常突然发生,数分钟内达到高峰;细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发病相对较缓慢,1~2日或数日头痛达到高峰;脑肿瘤为亚急性或慢性头痛。眼球或颅骨的冰凿痛(icepickpain)或冰淇淋头痛(icecreamheadache)是由于咽部冷刺激所致的疼痛,通常迅速发生,持续数秒钟。急性起病且第一次发生的剧烈头痛多为器质性病变,应高度警惕,进一步查明病因。
(3)头痛发生时间与持续时间:头痛出现的时间对诊断有一定意义,某些头痛在特定的时间发生。
①有先兆的偏头痛:多发生于清晨或白天,约半小时疼痛程度达到顶点,不经治疗可持续4~24小时或更长,一般数周发作一次,一周发作数次者较罕见。
②典型丛集样头痛:发生在入睡后1~2小时或白天固定的时间,持续数周至数月,单次发作一般持续10~30分钟。
③颅内肿瘤所致头痛:可在白天或晚间任何时间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④数年规律性反复发作的头痛为血管性或紧张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为剧烈搏动性头痛伴呕吐,紧张性头痛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程度变化不定。
(4)头痛部位:确定头痛部位是单侧或双侧,前部或后部,局限或弥散,颅内或颅外等。
①颅外病变导致的头痛多局限而表浅,如颅外动脉炎症时头痛局限于血管分布区,颅内病变导致头痛多弥散而深在。
②小脑幕以上病变导致的头痛一般位于额、颞、顶区,小脑幕以下病变导致的头痛通常位于枕部、耳后部和上颈部,也可放射至前额。
③鼻窦、牙齿、眼和上位颈椎损伤引发的疼痛定位不明确,但患者通常能指出病痛的区域,如前额、上颌和眶周。
④颅后窝损伤所致疼痛位于病变同侧后枕部,幕上损伤引发额部、颞部和头顶部疼痛。
⑤头顶部和枕部疼痛常提示紧张性头痛,较少情况可能是蝶窦、筛窦病变或大的脑静脉血栓形成。
疼痛部位可能具有欺骗性,如前额头痛可因青光眼、鼻窦炎、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和颅内压增高等引起;耳部疼痛可为耳本身疾病,也可能指示咽喉部、颈部、颅后窝等处病变;眶周和眶上疼痛除反映局部病变,更可能是由颈内动脉颈段异常分流所致。
(5)头痛加重和缓解:颅内占位病变者在用力、运动、咳嗽、打喷嚏、解便时头痛加重,有时在特殊头位时能缓解。鼻源性头痛在感冒后加重,体位引流后缓解。精神性头痛的发生和加重与精神伤、情感因素有关。低颅压头痛于立位、坐位时加重,卧位时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