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牙根尖孔至根尖顶距离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网络 时间:2012/6/6

【摘要】  目的 测定根尖孔至根尖顶的位置,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门诊拔除恒牙牙根20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扩通根管,用游标卡尺测量根尖孔至根尖顶的距离(L)。结果 前牙根尖孔至根尖的距离L≤1.0mm占90.25%,L<1.0mm占9.75%;前磨牙根尖孔至根尖的距离L≤1.0mm占92.09%,L>1.0mm占7.91%;磨牙根尖孔至根尖的距离L≤1.5mm占93.03%,L>1.5mm占6.97%。结论 一般情况下,根管充填在X线片上适充的参考标准为:前牙、前磨牙L≤1.0mm,磨牙L≤1.5mm。

【关键词】  恒牙;根尖孔;根尖顶

   根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首选方法。本实验旨在研究恒牙根尖孔至根尖顶的距离,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并为国人根尖孔研究积累资料。

1  材料和方法

1.1  离体牙的来源:收集我院2005-2008年颌面外科门诊拔除根尖发育成熟、无吸收的恒牙牙根2030例,其中前牙390例,前磨牙392例,磨牙1248例,年龄18-87岁

1.2  离体牙的处理方法:清洗离体牙,戊二醛消毒,去除软垢、牙石和软组织,10%福尔马林液浸泡固定后备用。

1.3  游标卡尺测量:清理髓室内的牙髓组织后,肉眼观察结合使用放大镜,15号或10号根管扩大锉探查根管口并扩通根管至根尖孔,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测量根尖孔冠方至根尖顶的距离并记录。所有测量及记录均由同一名口腔医师完成。

  2  结果

2.1  前牙根尖孔至根尖顶的距离:如表1所示:L≤0.5mm占62.05%,0.5mm<L≤1.0mm占28.20%,L>1.0mm占9.75% 。前牙根尖孔大部分位于根尖顶,约占2/3,但仍有约10%的根尖孔至根尖顶的距离超过1mm,其最大值为1.60mm。

2.2  前磨牙根尖孔至根尖顶的距离:如表2所示:L≤0.5mm占64.28%,0.5mm<L≤1.0mm占27.81%,L>1.0mm占7.91%。前磨牙根尖孔大部分位于根尖顶,L≤1.0mm占92.09%,但其最大值为2.00mm。

2.3  磨牙根尖孔至根尖顶的距离:如表3所示:L≤0.5mm占23.16%,0.5mm<L≤1.0mm占58.65%,1.0mm<L≤1.5mm占11.22%,L>1.5mm占7.91%。磨牙根尖孔大部分不在根尖顶,L≤0.5mm仅占23.16%, L≤1.5mm占93.03%,其最大值为2.18mm,均值明显高于前牙、前磨牙。

表1  390个前牙根尖孔与根尖顶的位置关系(略)

表2  392个前磨牙根尖孔与根尖顶的位置关系(略)

表3  1248个磨牙根尖孔与根尖顶的位置关系(略)

3  讨论

    牙髓根尖周病是口腔科常见病,根管治疗是目前公认首选的治疗方法。在根管治疗过程中,为了既能有效清除根管内,尤其是根尖1/3段的有机残屑、微生物、感染的和不规则的牙本质,又不至刺激根尖周组织,影响其自身修复能力,临床上必须准确测量根管工作长度。精确治疗该根管,提高其治疗成功率的先决条件。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根尖孔至根尖顶的距离L≤0.5mm前牙占62.05%,前磨牙占64.28%,磨牙占23.16%。提示术者在根管预备及根管充填时不能以根尖顶作为标准,尤其是磨牙,以防超扩、超充带来的不良后果。

  3.1  根尖孔至根尖顶距离的临床意义:根管充填的目的是封闭根管系统,以防止细菌进入根管系统造成根管的再感染和组织液进入根管成为残余细菌的培养基,紧密封闭根尖孔即适充,可阻断根管与根尖周组织之间的交通,欠充和超充都对根管治疗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欠充时,工作长度每减少1mm,失败率就会增加约14%[1]。超充带来的危害性也比较大,在根管预备时器械超出而把残余牙髓、微生物带出根尖孔而危害根尖周组织[2]。因此,确定根尖孔至根尖顶的距离对根管预备、根管充填尤为重要。

3.2  恒牙根尖孔的规律性:本资料结果提示,前牙根尖孔至根尖顶的距离L≤1.0mm占90.25%,前磨牙L≤1.0mm占92.09%,磨牙L≤1.5mm占93.03%。本作者认为,根管治疗的疗效评价X线标准应根据牙位不同而不同:前牙、前磨牙根管充填材料距根尖≤1.0mm,根尖封闭严密为适充;磨牙根管充填材料距根尖≤1.5mm,根尖封闭严密为适充。根管治疗适充既意味着根管治疗成功率的提高,也意味着良好的远期效果,尤其对那些治疗后准备做冠修复的患牙。研究结果中前牙根尖孔至根尖顶的距离范围0-1.60mm,均值0.43 mm;前磨牙根尖孔至根尖顶的距离范围0-2.00mm,均值0.44 mm;磨牙根尖孔至根尖顶的距离范围0-2.18mm,均值0.66 mm。顾卫平等[3]对100例第一前磨牙根尖孔至根尖顶的距离进行测量,均值为0.62 mm,与本实验数值略有差异,分析认为此差值为根尖孔中心与冠方的距离,由记录方法不同而造成。

【参考文献】

[1] Chugal NM,Clive JM,Spangberg LSW.Endodontic infection:some biologic and treatment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outcome[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2003,96(1):81-90.

[2] Lin LM,Skribner JE,Gaengler P.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ndodontic treatment[J].J Endod,1992,18(12):625-627.

[3] 顾卫平,赵玉萍等.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和根尖孔的解剖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10(6):3-4.

网站地图 手机版 电脑版 广告联系QQ:49881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