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9名儿童乳牙滞留状况分析

来源:网络 时间:2012/8/11

乳牙滞留的定义
一般认为,乳牙到了换牙年龄而未脱落的叫乳牙滞留[1,2]。但是乳牙脱落年龄往往因个体差异不便统一。作者认为,凡是接近换牙年龄,恒牙已萌而乳牙未脱落,或恒牙未萌但已超正常换牙年龄极限仍未脱落的乳牙均应视为乳牙滞留。前者为早期滞留,后者为晚期滞留。此两种类型的乳牙滞留,不仅在发生率、牙体状况和处理方法上不同,而且在发生原因和所起作用上也有差异。所以应当加以区别。本资料属乳牙早期滞留。除此之外,还有少数乳牙滞留和多数乳牙滞留之分[2]。
3.2 乳牙早期滞留的发病情况
乳牙早期滞留的发病情况报告较少,杨赓棣1984年报告811名小学生乳牙滞留者92例,发生率为11.34%[3]。本资料为8.49%(表1),男女无差异。除6~7岁,7~12岁,8~10岁,11岁,10~11岁,11~12岁等6个年龄组间P>0.05外,其余各年龄组间均为P<0.05。即9岁滞留率最高>8岁、10岁>11岁、12岁>7岁、6岁。
乳牙早期滞留牙数,男女无差异。除6~7岁,8~11岁、12岁,11~12岁等4个年龄组间P>0.05外,其余各组间均为P<0.05。即10岁滞留牙数最多>9岁>8岁、11岁、12岁>7岁、6岁。
乳牙早期滞留牙均数经方差分析表明,男女无差异,各年龄组间除6岁、7~10岁组间P<0.05外,其余各组间无差异。即10岁牙均数最高>6岁、7岁两组,与其它各组无统计学差异。
从上可知,乳牙早期滞留发生率约为10%左右,在替牙列和恒牙列期应重视对乳牙滞留的检查,以防遗漏。乳牙早期滞留在年龄组中最高发生率和滞留牙数最高百分比不一定成正比,但乳牙滞留牙数最高百分比和乳牙滞留牙均数最高值成正比。
3.3 乳牙早期滞留的牙位分布
如表2所示,乳牙早期滞留的牙位分布,按绝对值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55、65、74、84>75、85>54、64>71、81>53、63>72、82>73、83>51、61>52、62;上下牙位合并后为第二乳磨牙47.48%>第一乳磨牙42.23%>乳中切牙4.34%>乳尖牙3.89%>乳侧切牙2.06%。经卡方检验,乳磨牙>乳前牙;下颌>上颌,P<0.005。上颌为第二乳磨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下颌为第一、二乳磨牙>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P<0.05。与杨赓棣报告的乳磨牙75.17%>乳尖牙12.76%>乳侧切牙7.09%>乳中切牙4.96%略有不同[3]。与乳牙晚期滞留的牙位分布:乳尖牙61.8%>第二乳磨牙29.7%>乳侧切牙4.4%>乳中切牙2.2%>第一乳磨牙1.54%,截然不同[4,5]。
乳牙滞留个数本资料最多为6个,与孙铁航等报告的相同[4],也有报告多达9个者[6]。
3.4 乳牙早期滞留的牙体状况
与乳牙晚期滞留相比[4~6],乳牙早期滞留的牙体状况龋坏严重。如表3所示,残根显著高于非残根,P<0.005。6岁与各年龄组相差非常显著,P<0.01;8~10岁,9~10岁、11岁,11~12岁等4个组间P<0.025,其余各组间无差异。提示6岁组为非残根>残根,其余各组均为残根>非残根,其中8、9、12岁3组差异较大,而7、10、11岁3组则差异稍小。与乳牙晚期滞留牙体状况大部完好的现象毫不相同[4]。
乳牙早期滞留牙体状况与牙位关系(表4)。乳磨牙以残根滞留为主,乳前牙以非残根滞留为主(P<0.01)。
3.5 乳牙滞留的原因
乳牙滞留的原因可分为局部和全身两大因素。乳牙早期滞留基本上都是局部原因所致,例如龋病严重者多导致残根滞留,乳前牙纵型根吸收、乳磨牙多根吸收不平衡时也常导致乳牙滞留。少数乳牙晚期滞留常见的局部因素有相应恒牙缺失、埋藏、异位、易位萌出、颌骨发育异常等。多数乳牙晚期滞留多见于全身因素。如佝偻病,侏儒症,先天性梅毒,外胚叶发育异常,某些遗传因素和脑垂体功能障碍或消失[2,4]。

3.6 乳牙滞留的危害和作用及处理原则
乳牙滞留的危害和作用:①妨碍恒牙正常萌出,导致错牙 合。②残根有时可损伤粘膜,妨碍舌运动。③影响咀嚼功能(牙体完好、不松动牙除外)。④有碍牙列美观。⑤在乳牙晚期滞留中恒牙缺失的约占半数以上,此时牙体功能完好的滞留乳牙可代替缺失恒牙行使功能。个别牙齿滞留50年功能依然良好[4]。
乳牙滞留的处理原则:乳牙早期滞留(恒牙已萌的乳牙滞留)原则上都应拔除。如为非残根,牙体状况完好,无症状,X线片示恒牙根发育未超过1/2的也可待其自行脱落。晚期乳牙滞留(恒牙未萌但已超换牙年龄极限),首先应照X线片判明有无恒牙,如无恒牙,滞留牙体状况良好或虽有龋病但可保存的应予保留,否则应拔除后义齿修复。如有恒牙,则应视恒牙情况,如能用正畸方法使恒牙萌出的应拔除,否则应保留。

网站地图 手机版 电脑版 广告联系QQ:49881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