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保健:常用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辨析
准确使用科学名词是撰写科学著作和论文的重要基础之一,然而在以往的口腔医学文献中,有少数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用词尚欠妥当,现择其常用者分述如下: 骨骼与骨
骨骼是全身骨通过骨连结连接构成。因此,骨骼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全身骨;二是必须有骨连结。二者缺一,不能称为骨骼。骨可以是一块如上颌骨,也可以是多块如全身有&#’ 块骨,但没有骨连结。但在有的著作中却把骨骼和骨未加区分;例如“头颈部有关的骨骼为头骨和颈椎”,又如“虽然已将头骨的每块骨骼作了叙述”,如果改为“头颈部有关的骨为头骨和颈椎”和“虽然已将头骨的每块骨作了斜述”,意思就确切多了。
下颌运动与下颌关节运动
虽然下颌运动与下颌关节运动两者同时发生又同时终止而紧密伴随,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运动方式。下颌运动系指下颌骨在咀嚼肌的牵拉下表现出的各种空间位置。下颌运动极为复杂,通常将该运动归纳为开闭口运动、前后运动及侧方运动三种基本形式,此三种运动又是通过下颌关节的转动和滑动来完成的。颞下颌关节的转动和滑动与下颌运动的关系可归纳为如下两类:!单纯转动。即小开口和最大开口时,两侧髁状突沿冠状轴单纯转动。"同时转动和滑骨。(()大开口时,两侧盘颞关节为滑动,盘颌关节为转动;(&)侧方运动时,工作侧髁状突在一定范围内沿垂直轴转动,非工作侧髁状突及关节盘沿该侧关节结节后斜面向前下内滑动;(")当后牙咬碎大块食物的过程中,工作侧髁状突为自上向下滑动,非工作侧髁状突沿矢状轴转动。
髁道斜度与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
髁道斜度为下颌在前伸运动或侧方运动时髁状突的运动轨迹与眶耳平面(或水平面)形成的夹角;结节后斜面斜度则为关节结节后斜面与眶耳平面(或水平面)形成的夹角。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仅为关节结节后斜面与眶耳平面(或水平面)形成的夹角;髁道斜度的形成不仅与关节结节后斜面有关,而且与关节盘、髁状突关节面的形态、关节囊和韧带的紧张度和弹性、下颌运动肌群的牵引和咬合接触状态等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脑神经与中枢神经
脑神经是连接(或出入)脑的神经,它是神经系统周围部的一部分,包括(& 对脑神经;中枢神经则是神经系统中枢部,包括脑和脊髓。故不应将三叉神经、面神经等误列入中枢神经。
网状结构与网状组织
网状结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系指脑干中除脑神经核、传导束及其中继核(如薄束核、楔束核、红核、黑质)等边界明确的核团以外,在脑干中央部尚有一广泛区,该区神经纤维纵横交织成网状,并有各种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散在其中,通常将这个灰白质的区域称为网状结构。在功能上,脑干网状结构参与多方面的重要机能,如睡眠与觉醒、调节肌张力以及调节内脏活动等。
网状组织则是结缔组织的一部分,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所组成。其功能与支持、防卫、造血等作用有关。也有人认为成人的网状组织无造血机能。
网状结构与网状组织虽仅有二字之差,但其显微结构和机能却显著不同,不应混淆,在描述)*+ 与咀嚼肌的神经联系中,慎勿将“网状结构”误写为“网状组织”。
颜面部与颌面部
颜面部系指上起发际,下至下颌下缘,两侧界达下颌支后缘之间的区域。通过眉间点和鼻下点的两水平线,将颜面部分为上、中、下三等分;颌面部系由颜面部的中( , " 和下( , " 组成。由于近代颌面外科和整形外科的迅速发展,其诊治范围已超越颌面部这一界限,但颜面部与颌面部这一解剖概念还是不应混淆的。
吮吸与吸吮
吮吸是口腔内形成低于大气压的负压条件,从而使流质进入口腔的一种活动。吸吮在中文词语字典中无此词,故不应将吮吸误称为吸吮。
言语与语言
言语通称为说话,是人与人交往中表达意思活动的基本方式,包括产生声音的一系列活动,涉及呼吸、发音、共鸣等;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用来交流信息的一种符号化了的工具,如文字和手势等,两者不应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