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拟发文鼓励医生开办个体诊所
随着医生多点执业的放开,一直在我国医疗领域讳莫如深的医生个人办诊所有望全面放开。卫生部医政司相关人员日前透露,卫生部正在考虑鼓励有资质的医务人员依法开办个体诊所,目前相关文件正在拟定中。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是单纯地让公立医院医生在8小时之外,再经营个人诊所,会很容易影响到其原有本职工作的正常开展;但如果让有资格的医生辞职办个人诊所,相关医疗机构医生资源可能会更为紧张,因此相关部门在制定鼓励政策时应注意平衡上述问题。
可有效补充医院医疗资源
曾参与医改政策制定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告诉记者,个人诊所主要有三种:以牙科为代表性的专科诊所;可以治疗各种常见病的小诊所,一般开办在城乡接合部;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的诊所。
“相对于常规意义上的民营医院,个人诊所规模较小,使用医疗器材也相对简单,但却能很好地与公立医院等医疗资源互补。”孙东东表示。
实际上,北京在2009年召开的卫生工作会议上就提出,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在社区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
不过,目前北京大部分公立医院推行“无假日门诊”服务,医护人员需要在周末加班工作。北京一家三级医院骨科医生告诉记者,其实医院各科室医生平时工作强度已经饱和,根本无力再去开办个人诊所。
不但是精力问题,在医疗资源尚未全面放开的当下,个人诊所的盈利问题也会让这个行业举步维艰。
“在北京开个人诊所,除非特色十分鲜明,否则很难盈利。”孙东东认为,患者在个人诊所看病医保不能报销,因此其生存范围很小,目前北京很多民营医院和个体诊所在过着门可罗雀的日子。
需解决同等条件下竞争问题
“说白了,个人诊所要想发展并且起到补充医疗资源的作用,关键是要解决同等条件下竞争的问题。”据孙东东介绍,长期以来,社会资本以及个人办医疗机构在申请进入医疗服务体系时准入门槛较高,限制也很多。统计显示,目前北京市私立医疗机构已达2000余家,但其中80%发展艰难。
慈铭体检集团总裁韩小红也告诉记者,因受国家和北京市相关管理办法所限,大批民营医疗机构不能合法购买和使用某些大型医用设备。
对此,卫生部医政司医疗机构管理处负责人透露,在未来出台的个人开办诊所的指导意见中,将适当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及时公开医疗机构建设规划信息,允许社会资本参与新建医疗机构的竞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此外还规定在核定设置诊疗科目时,如果非公立医疗机构是根据功能任务和医疗服务需求提出的合理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予以批准,不得进行限制。
应注意平衡医院与医生利益
“医生可以让挂号难的患者到自己开办的诊所就医,这样就会把原本来到医院里就诊的病人资源,带到个人诊所中去,医生从个人诊所中所获得的利益,将会远远大于他在岗位上所获得的收益。”《百科知识》杂志副主编、长期从事生物医学与社会关系研究工作的张田勘表示。
张田勘建议,有资质的医生如果打算开办个人诊所,所在医院应要求其先辞职,再开办诊所,以此保障医院利益,但医院需要提前进行相关的人才储备,避免出现医疗资源的流失。 此外,开办个体诊所应有严格的准入门槛,与此同时,相关细则还应规范合法个人诊所中出现医疗事故的解决方法和依据。
“允许医生开办个人诊所符合医疗行业的特点,也是大势所趋。”孙东东认为,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医生的工作相对十分自由,一名医生可以在多个不同的医疗机构执业,未来我国医生开办诊所应完善行业规范,例如原注册单位要对医生的执业行为进行跟踪并加强管理,医生的各类考核和注册则由医师协会负责,随着医改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医生在执业方式上也将逐步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