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修复1年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的临床评价

来源:网络 时间:2015/5/2

   即刻修复1年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的临床评价

    【摘要】  目的 观察即刻修复种植体的临床存活率和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的变化,对影响种植体即刻修复的相关因素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选择75名患者行种植后即刻修复,共植入种植体171颗,其中ITI种植体110颗,奥齿泰SSⅡ种植体61颗。在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行X线检查,评价即刻修复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的变化。结果 ITI和奥齿泰SSⅡ种植体临床存活率分别为100%和98.4%。即刻修复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主要发生在修复后6个月内。在上颌骨,2组种植体的边缘骨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颌骨,2组种植体在植入时边缘骨高度和术后6个月骨吸收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冠修复组在6~12个月期间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更为显著。结论 在获得良好的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并进行合理的控制力下进行即刻修复,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即刻修复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主要取决于一段式种植体的植入深度。

    【关键词】  即刻修复; 种植体; 边缘骨吸收

    基于美观、经济及早期恢复患者的咬合功能等方面的考虑,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种植术后早期或即刻修复的观点,在有效地减少并控制种植体微动的基础上可行即刻修复,以缩短患者咬合功能恢复的时间[1-5]。另外,此技术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的就诊次数并缩短整个治疗时间。本研究观察了171颗即刻修复的种植体临床存活率和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情况,对影响种植义齿即刻修复的相关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1  材料和方法
 
    1.1  患者资料
 
    本研究选择患者均为2003年4月—2005年4月于韩国高丽大学医疗中心安岩医院口腔科进行种植修复者,共75名。其中男性38名,女性37名,年龄26~81岁,平均年龄为51.5岁。
 
    纳入标准:1)牙列缺损或缺失并选择进行种植修复者;2)一般情况良好可承受常规手术和修复治疗者;3)术前充分了解并同意实行种植后即刻修复者;4)种植体植入时扭矩在35~50 N·cm,并具有良好的初期稳定性;5)无牙的患者均为下颌。
 
    排除标准:1)种植部位有急性炎症;2)患者有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等(无论控制与否);3)头颈部经过放射线治疗;4)重度磨牙症;5)孕妇;6)严重吸烟者(每天超过10支);7)种植部位有较大骨缺损者。
 
    1.2  材料
 
    直径为4.1 mm,经过大颗粒喷砂酸蚀处理表面的ITI种植体(Straumann公司,瑞士)。直径为4.1 mm,经过可吸收颗粒喷砂处理表面的奥齿泰SSⅡ种植体(Osstem公司,韩国)。自凝塑料(GC公司,美国),磷酸锌粘接剂(松风公司,日本),Bio-Oss(Geistlich公司,瑞士),咬合纸(CE公司,美国)。
 
    1.3  方法
 
    1.3.1  种植体植入及修复过程  术区常规消毒铺巾,麻醉后逐级备洞,保证种植体具有良好的初期稳定性,经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analysis,RFA)测量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要求ISQ不低于60;然后连接实心基台,取印模,灌制模型,应用自凝塑料制作临时修复体,手术当日应用加入凡士林的磷酸锌粘接剂将临时修复体粘接固位。术后行质量分数为0.12%的氯己定漱口液漱口和常规抗菌治疗。单个和部分牙缺失患者行临时修复时要保证修复体与对颌牙留有一定间隙,在正中咬合时可将1张厚约40 μm的咬合纸顺利抽出,前伸和侧方运动时修复体与对颌牙无接触。下颌无牙患者的种植体均位于双侧颏孔近中,其临时修复体与对颌牙在正中时,除远中悬臂区外,保持均匀接触形成双侧平衡,前伸和侧方运动时形成组牙功能,术后2周内进软食。术后3~6个月时制作终义齿。
 
    1.3.2  评价方法  患者在种植手术后行常规临床检查,包括修复体是否完好、种植体修复后有无松动、牙龈有无退缩和炎症等。在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行X线检查,采用平行投照方法获取根尖片或翼片,观察种植体颈部的牙槽骨。以种植体的粗糙面和光滑面交界处(放射线上曲线和直线的交接处)为参考点,在近、远中侧分别测量由参考点至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评价即刻修复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的变化[6]。
 
    1.3.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包对ITI和奥齿泰SSⅡ种植体的周围边缘骨变化进行t检验,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比较各修复方式之间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变化的差异。
 
    2  结果
 
    本次研究有75名患者,85个修复体,共171颗种植体行即刻修复。其中ITI种植体110颗,上颌52颗,下颌58颗。奥齿泰SSⅡ种植体61颗,上颌27颗,下颌34颗。单冠41个修复体(41颗种植体),部分缺失牙固定修复41个修复体(115颗种植体),无牙固定修复3个修复体(15颗种植体)(表1)。经1年临床观察,110颗ITI种植体均完成最终修复,临床存活率为100%;61颗奥齿泰SSⅡ种植体失败1颗,临床存活率为98.4%,失败的种植体是植入在50岁女性患者的右下颌中切牙部,由于术后感染致种植体松动脱落。
 
    2.1  即刻修复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变化
 
    即刻修复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主要发生在修复后6个月内。在上颌骨,ITI和奥齿泰SSⅡ种植体在植入时的边缘骨高度以及术后0~6个月和术后6~12个月期间的边缘骨吸收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下颌骨,2组种植体在植入时的近中端和远中端边缘骨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0~6个月期间种植体的近中端和远中端骨吸收量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12个月时,2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
 
    2.2  即刻修复后不同修复方式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变化的比较
 
    2单位固定修复组和4单位固定修复组在植入时的近中边缘骨高度和术后0~6个月后骨吸收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2单位固定修复组和单冠修复组在术后6~12个月期间的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吸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
 
    3  讨论
 
    种植即刻修复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优点是可以缩短治疗时间,尽快恢复患者的口腔功能,并有利于牙龈形态的重塑,使局部牙龈形态更加自然美观[7]。许多因素都可影响即刻修复的成功率,如手术操作、宿主、种植体和咬合因素等[8]。
 
    手术操作因素包括保证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和手术操作技巧;宿主因素主要包括种植部位的骨皮质、骨松质的密度和数量,骨愈合和骨改建的能力;种植体因素则包括种植体的设计、表面处理、长度和直径等;咬合因素包括咬合力的性质、大小和修复体的设计。
 
    本研究中,种植体均为经过表面粗化处理的螺纹形种植体,并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选取较长的种植体。手术中尤其是在上颌骨骨密度较低部位进行手术时,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颈部肩台预备技术,保证了种植体在植入时植入扭矩均超过35 N·cm,植入后经RFA测量ISQ超过60,显示种植体具有良好的初期稳定性;另外为了尽量减少手术创伤,部分患者在确定骨量充分的条件下,还采取了不翻瓣的手术方法。为了避免在骨愈合期间种植体产生过度微动,即刻修复时尽量控制或减少力是种植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Degidi等[9]提出,即刻修复可分为即刻功能性负重(完全接触性咬合)和即刻非功能性负重(在正中及侧方时均无咬合接触)。在全口及多颗牙缺失时,将种植体相互连接为一体来增强其稳定性,在即刻修复时可以行完全接触性咬合的负重修复;在部分牙尤其是单个牙缺失进行即刻修复时需要进行咬合控制,应避免直接的咬合接触以减少力。本次研究患者大多为部分牙和单个牙缺失,因此这类患者在进行即刻修复时要保证正中时修复体与对颌牙留有约40 μm的间隙,并且在前伸和侧方时修复体与对颌牙均无接触,以减轻种植体上的负荷。因而此次研究中即刻修复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本次研究显示,即刻修复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主要发生在修复后6个月内,而6~12个月时骨吸收较少。即刻修复后2种系统种植体在上颌骨的边缘骨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下颌骨ITI种植体在即刻修复后6个月时骨吸收量与奥齿泰SSⅡ种植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主要是由于在种植体植入时,2种系统种植体的植入深度上有明显区别所致。下颌骨植入ITI种植体时的边缘骨高度在近、远中端分别为(1.35±1.27) mm和(1.29±1.45) mm;而奥齿泰SSⅡ种植体在植入时近中和远中端的边缘骨高度分别为(0.82±0.86) mm和(0.57±0.99) mm,种植体植入越深,其骨吸收量越多。在上颌骨,2种种植体植入时的边缘骨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在即刻修复6个月后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这2种系统的种植体均为一段式种植体,颈部穿龈部分为高度磨光面,高度为2.8 mm。由于高度磨光的表面不利于形成骨结合,因而植入较深种植体的边缘骨吸收较多。Hermann等[10]证实,当一段式种植体在植入较深时(种植体颈部的光滑-粗糙界面位于骨平面以下1 mm),虽然对牙龈边缘的位置影响较小(牙龈约根向退缩0.1 mm),但在3个月后种植体颈部会形成更大的生物学宽度,平均约增加0.73 mm。H?覿mmerle等[11]亦认为在植入时,当ITI种植体光滑-粗糙界面位于骨平面以下,1年内种植体周围的边缘骨吸

网站地图 手机版 电脑版 广告联系QQ:49881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