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院口腔修复科主任蒋欣泉将“口腔颌面再生修复”打造成口腔医学新亮点
九院口腔修复科主任蒋欣泉将“口腔颌面再生修复”打造成口腔医学新亮点
恒牙掉了,还能再长新的吗?这个看似不可能的问题,却成了蒋欣泉的研究课题。
这个问题,用学术语言描述,就是“再生医学”。作为农工党成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蒋欣泉专注于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的研究。
“再生医学利用先进材料、干细胞及有助于促进组织修复的因子,可望获得缺损组织生理性的再生,如颌面部的颌骨、牙齿等。”蒋欣泉说,我们的研究目标就是希望将再生医学与口腔修复结合,来恢复患者的口腔功能。
“再生组织怎么长、长多久、长成什么形状,还有很多问题要去研究。”蒋欣泉比划着,“虽然离临床还有较长距离,但这将为口腔修复临床治疗开辟一条崭新之路。”
作为临床医生,蒋欣泉特别注重科研。“临床与科研是不可分割又相辅相成的,科研要围绕着临床,为临床提供选择方案。只有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在科研中回答问题,才能推动学科的发展。”他的个人经历恰恰契合了这一路径。
一间80平方米的简陋实验室,蒋欣泉和他的团队坚守了十几年。与爱人两地分居,他在学生宿舍一住就是11年。靠着这份坚守,蒋欣泉和他的团队将“口腔颌面再生修复”打造成为九院口腔医学新亮点,并逐步在这一领域获得国内外认可。
再生医学与口腔修复的研究涉及临床医学与生物材料、干细胞的多学科交叉,在蒋欣泉的带动下,团队跨学科合作越来越广泛。九院与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的合作纳入了中加地区政府间合作协议;与美国塔夫茨大学的合作催生了丝蛋白领域的多项成果;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合作受到悉尼大学校董和校长的高度评价,蒋欣泉也被聘为悉尼大学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名誉教授。
尽管取得了不俗成绩,但总有一种迫切的使命感,让蒋欣泉停不下来。“我们的愿望是,让每个颌面部缺损患者重获笑容。”他现在一年要接诊1000多个病例,在高强度的临床工作之外,还要承担数十个学时的大课教学任务以及大量的课题研究任务。下班后和周末时间,在实验室总能找到他的身影。
“我们科室一年就有10万人次的病人量,这在全国全球都是非常高的。如何在高负荷的基础上出精品病例,回答临床上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努力。”蒋欣泉说。
对话
潜心钻研,无愧于伟大时代
记者:您是怎么看待党外知识分子的身份?
蒋欣泉:从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我看到的是爱国、敬业、爱岗。无论是求学,还是追求事业,都是特别地坚持,特别地投入,非常正能量。真正的爱国,不是摆在口头上,而是以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在各自领域里为国争光,为国家争取利益,扩大国家影响力,提升国际地位。
记者:比如像您争取国际口腔修复学医师学会在中国召开?
蒋欣泉:那是一定的,要全力以赴去争取。2015年,在韩国首尔举行的国际口腔修复学医师学院(ICP)全体会员大会上,我代表中国竞选成为首位当选的理事,为中国口腔修复学在国际舞台赢得了更多话语权,也为申办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口腔修复世界大会奠定了基础。去年9月的罗马理事会上,经过激烈竞争,同意中国上海成功获得2021年ICP双年会举办权,在今年9月智利ICP大会正式通过后,这将是中国首次举办这项口腔修复领域世界级的盛会,也一定程度代表着中国口腔修复学科能够跨入国际最高水平行列。
记者:从您的经历看,您是人才计划的受益者,但也有人对人才计划有所诟病,您怎么看待国家的各类人才计划?
蒋欣泉:我入选过“国家杰青”等多个人才计划,从我个人的体会看,这是非常好的平台,在相关领域里既是激励,也是推动重点项目发展的抓手。入选人才计划,我们不仅获得资金等实质性支持,也增强了使命感和荣誉,具有正向引导作用。
如果说人才计划存在些问题,可能是由于品系太多、评选覆盖面等问题。最近几年政府也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一些人才计划正在并轨。我觉得,不能说有(人才计划的)头衔就是人才,没有头衔就不是人才。临床做得好的,教学做得好的,都应该有相应的计划给他们支撑。让大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记者:怎么看待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参与?
蒋欣泉:一个医生能挽救的病患是有限的,一项政策的改变或许可以惠及更多人。我觉得自己关注的目光不再局限于一个专业领域,我更期待通过党派这一平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多作贡献。当然,最重要的任务还是把本职工作做好,潜心钻研,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