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代表称不敢进医院?如此不打自招,更说明了医药反腐势在必行
医药代表称不敢进医院?如此不打自招,更说明了医药反腐势在必行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披露,一台进口价1500万元的医疗器械直线加速器,医院以3520万元买入,中间的回扣居然被医院院长吃掉1600万元。
随着医药反腐的进一步升级,不少医院的院长、书记因此落马。根据媒体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至少159名医院的院长、书记被查。对此,有媒体公开评论称“这场反腐行动不会止于150多人被查”,也就是说,这场反腐风暴才刚刚开始,肃清行动正在全面展开。
对此,一名低线城市的医药代表赵梅(化名)称:“其实年年都在查,今年查得特别严。目前医药行业重点被查的是医疗器械,我们这里年初就有好几位院长、副院长被抓,一些医院开始了自纠自查,现在医药代表都不敢进医院。”
一定程度上,医药代表赵梅(化名)所说的应该就是当前行业的真实情况。但是同时也透着很明显的“不打自招”氛围。因为从逻辑上讲,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所以医药代表不敢进医院,自然说明医药代表过往的工作“存在问题”。
按理说,医药代表正常推荐药品和器械,医院按照流程正常评估采买,医药代表怎么能不敢进医院呢?但是,当你听说“一台进口价1500万元的医疗器械直线加速器,医院以3520万元买入,中间的回扣居然被医院院长吃掉1600万元”时,你就明白医药代表最近为何不敢进医院了。
因为按照这个逻辑,医药代表的工作要是“不存在问题”,医药代表是无法展开工作的。也就是说医药代表虽然在私底下是主动给“回扣”,但是这个“回扣”的设定却是被动的。之所以如此强调,并不是替医药腐败洪流中的医药代表们鸣不平,而是想说,那些被查的医院的院长、书记,他(她)们才是真正的腐败操盘手。
要知道,医药行业的“回扣”跟手术医生的“红包”早已是圈内圈外的公开秘密。虽然在反腐的大背景下,最近几年明面上有所收敛,但是我们都知道,很多事情是有场面上和场面下之分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给血盆大口在场面上戴上口罩,但不能保证在场面下也给血盆大口戴上口罩。
从这个意义来讲,显然全面性医药反腐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地步。说实话,从现实利益的角度讲,医药腐败沦落到最后,最受损失的还是广大患者。因为“回扣”增多了,意味着单品价格、单次检查的成本就会被拉升起来,而这个成本转嫁来转嫁去,最终还需要靠患者去“填坑”。
我们不妨以“1500万元的医疗器械直线加速器”为例算一笔账。根据医院运营情况,假设五年就能回本,之后就能以更普惠的价格面向患者(综合核算后),但是现在因为“医院院长吃掉1600万元”,意味着患者要等到更普惠的价格又多了五年。
同样的,各类药品的价格也是如此。如果“回扣”没有了,那么意味着药品价格会一定程度上的降下来不少。而且更可怕的是,因为“回扣”的问题,还可能导致谁给的“回扣”多,采买谁的药,以至于采买评估流程失效后,导致患者买到的药不是最佳的,可花的钱却是同样的,或是更多的。也就是说,医药反腐本身是关切着广大患者的利益。
另外,随着医药反腐正驶向深水区,关于医药代表和医院领导的各种传说也重回舆论视野。最典型的就是“献身论”,也就是在“回扣”之外,“钱色”这个双枪依然是医药代表拿下“领导们”(有采买评估决策权的医院领导)的主要武器。
有人就戏谑地称:“女医药代表,只要有姿色,敢豁得出去,买车买房只是时间问题。”这种戏谑是真的,还是编的,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医药行业这个竞争激烈的丛林里,确实是女的基本上都面容姣好,男的都年轻帅气。
这里倒不是说,医药代表们都靠豁得出去挣钱,而是面容姣好和年轻帅气确实在销售行业“很重要”。而这背后体现的是,采买评估决策权的集中化。因为采买评估决策权的一旦集中化了,就容易让“回扣”之外持续加码。换句话说,同样的“回扣”之下,最后就可能拼的是医药代表的色相了。
因此舆论层面对医药代表和医院领导的各种传说进行谈论,并非是人们闲的无聊,或是热衷桃色言说,而是这反映了医药腐败背后存在的固有模式。而要想打破这种模式,除了反腐常态化,更重要的是如何拆分“采买评估决策权”这个腐败发酵大染缸。因为这个腐败发酵大染缸不砸掉,意味着就算是基层岗位,只要能说得上话,也可能成就“小官巨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