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尖周囊肿与牙源性囊肿的鉴别诊断

来源:网络 时间:2024/3/11

根尖周囊肿牙源性囊肿的鉴别诊断

含牙囊肿  含牙囊肿占颌骨真性囊肿的24%,恒牙发病率仅次于根尖周囊肿,位列第二,乳牙罕见。多见于20~30岁未萌恒牙、智齿、多生牙或牙瘤。75%发生于下颌,下颌第三磨牙发生率45.7%,其次为上颌恒尖牙、下颌前磨牙、上颌第三磨牙。A.Dhupar 等报道,上颌前磨牙含牙囊肿发生率仅2.7%。多为单个囊肿,双侧极罕见(除外发育综合征、全身性疾病或某些药物所致)。A. Dhupar等总结1943-2017年的英文文献中,仅30例双侧含牙囊肿报道,其中3 例为上颌骨,24例为下颌骨,3例为上、下颌骨同时发生。口内可伴有缺失牙或多生牙,囊液为草黄色或草绿色清亮液体,显微镜下见胆固醇晶体。X线片表现为颌骨透射区内含有牙冠,牙根多未完全形成。大体标本可见囊壁附着于釉牙骨质连线处。
 腺牙源性囊肿  腺牙源性囊肿是一种良性、罕见的牙源性发育囊肿。Magnousson 等报道,在5800例囊肿病检结果中,仅7 例为腺牙源性囊肿。多见于45~50岁,70%发生在下颌前部,直径从1 cm至不同大小。囊液通常为水样和低粘度液体,X线片表现为滤泡状透射影,单房或多房,界限清楚(硬化边缘)。小病变无症状,大病变可有局部膨大、疼痛、感觉异常、继发感染。建议拔除受累牙,随访至少3~7年。本病有局部侵袭性,复发率较高,须与牙源性角化囊肿、造釉细胞瘤、根尖囊肿相鉴别。
因此建议术前活检,明确诊断。

根尖周囊肿与非牙源性囊肿的鉴别诊断

 鼻腭管囊肿  鼻腭管囊肿是最常见的非牙源性囊肿。占非牙源性肿瘤的1.3%~4.2%,30~40岁男性较多见。较小的侵袭性,低复发率,自限性生长。Grossman 等报道,在2905例囊肿中,根尖囊肿占61%,含牙囊肿占25.3%,牙源性角化囊肿占7.2%,鼻腭管囊肿占2.2%。临床表现多为切牙乳头区隆起,大小不一,边界清晰。X线片表现为双上中切牙牙根之间或后方的圆形或心形透射影。最佳治疗方法为手术摘除,确诊需病理检查。
 异位脑膜瘤  异位脑膜瘤为罕见病,全球仅有8例报道(2例上颌骨,6例下颌骨)。老年女性多见,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用来了解肿瘤与颌骨的关系,同时排除恶性病变。常手术摘除。对于颌骨的不明损害,应做活检。

病例一

  基本信息患者谭某,男,54岁。

 主诉  发现硬腭前部肿块10余天。
 现病史  10天前发现硬腭前部肿块,无明显疼痛。曾于当地医院就诊,穿刺有脓,诊断为“囊肿并感染”,口服消炎药后肿物缩小。患者2年前骑车时不慎摔倒,磕断上前牙,未治疗。
 既往史  无特殊。
 口内检查  11唇侧牙面见釉质裂纹,牙冠色暗黄,松动Ⅰ°,电活力测验无反应。12牙冠中1/3横折,牙冠色暗黄,松动Ⅰ°,电活力测验无反应。13牙色正常,电活力测验正常。11~13腭侧黏膜膨隆,触之波动感,无触痛。穿刺见淡黄色囊液,内见极细的闪亮颗粒,曲面体层片及CBCT如图1所示。




图1 病例一初诊片,A 为曲面体层片;B 为CBCT 轴面;C 为CBCT 矢状面;D 为CBCT冠状面


 临床诊断  11、12根尖囊肿。
 治疗  所有操作均在上橡皮障后,显微镜下完成。11、12腭侧开髓,见大量囊液溢出。两者均为单根管,12工作长度19 mm,11工作长度21.5 mm(平洞缘)。Reciproc单支锉25#、ProTaper手用锉30#根管清理,蒸馏水超声荡洗3小时。至根尖渗出液明显减少时,拭干根管,封氢氧化钙糊剂。
复诊  4天后复诊,去暂封物及根管内氢氧化钙糊剂,拭干,12髓腔内见反光液面,11无渗出液,1%次氯酸钠超声荡洗2 h,至12根管内无渗出,拭干根管,再封氢氧化钙糊剂。2周后再次复诊,11、12根管内无渗出液,试尖(图2)合适后,5.25%次氯酸钠冲洗,Nd:YAG激光消毒,干燥根管,AHplus糊剂+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根管,流动树脂封闭根管口,冠方髓腔Z350A3色充填,调抛光。3月后复查CBCT,根尖阴影明显缩小(图3)。10月后复查CBCT,根尖仅少许阴影(图4)。


图2 病例一21、22试尖片


图3 病例一术后3月


图4 病例一术后10月

网站地图 手机版 电脑版 广告联系QQ:49881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