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增量轮廓维持,应该选择颗粒状还是团块状植骨材料?

来源:网络 时间:2024/4/2

骨增量轮廓维持,应该选择颗粒状还是团块状植骨材料

临床进行骨增量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使用到不同的植骨材料,有颗粒状的骨粉,还有团块状的植骨材料,也可以选择使用将骨粉和胶原混合而成的商品化骨胶原,或者骨粉与血液制品混合成的粘性骨进行骨增量,那么究竟是骨粉还是骨块对于植骨后的空间维持稳定性更强?一项为期1-6个月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了对比,并给出了答案。



该文章回答了临床骨增量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该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了两组,一组患者使用颗粒状植骨材料进行GBR;另外一组使用团块状植物材料进行GBR,两组最后都覆盖胶原膜进行保护,同时用可吸收膜钉进行固定,最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初始牙槽嵴宽度,以及行GBR后6个月时,植骨区域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
结果如图一所示,在这样的骨缺损当中植入骨粉,经过6个月以后种植体表面剩余骨很少,但团块骨移植材料,经过6个月获得了令人满意的软硬组织形态,尤其是硬组织轮廓,从影像学表现来看,块状植骨材料在即刻和术后6月的对比,即使在不同的牙位上也有很好的骨维持效果。颗粒状的植骨材料在缝合后的6个月内变化差异较为明显,开始也许植入较多骨粉,但6个月以后因为没有稳定的胶原固定与辅助,最后并未获得理想的骨空间轮廓维持效果(图1~图4)。


图1 颗粒状植骨材料在GBR中的表现


图2 块状植骨材料在GBR中的表现



图3 上颌不同牙位的块状植骨材料在GBR后缝合即刻和6个月后的对比



图4 上颌不同牙位的颗粒状植骨材料在GBR后缝合即刻和6个月后的对比

研究者也将相关的数据用表格的形式进行了呈现,如表一所示,用HT表示使用骨替代材料后所获得的水平向厚度。有12例患者接受了块状植骨,另外12例患者接受了颗粒状植骨材料。无论开始的牙槽嵴宽度如何,行GBR后块状骨移植后平均获得了3.35mm的厚度,而颗粒植骨后平均获得了2.85mm的厚度,经过6个月后,块状骨移植组最后剩余2.9mm的骨厚度,而颗粒植骨组最后剩余0.2mm骨厚度,这充分证实了在实验所示类似的骨缺损条件下,团块植骨材料有更好的空间维持稳定能力,而颗粒状的植骨材料并没有表现出很好的空间维持力。

表1 不同形态植骨材料对硬组织轮廓的影响



原因究竟是什么?可能有很多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是因为就产品而言,颗粒状植骨材料本身较为松散,而团块状植物材料通过胶原等将所有材料交联在一起,本身就有一定的强度,能够抵御一定的外力。此外如果是不利型的骨缺损,两边的牙槽嵴可能无法帮助植骨材料维持稳定,如果植入颗粒状骨粉,很可能因为瓣的张力在患者功能运动过程中将骨粉挤出去,而相反如果是团块状的植骨材料,其空间维持能力较强,即便是不利型骨缺损依然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如果是有利型骨缺损,答案可能不太一致,例如在新鲜的牙槽窝里进行植骨,我个人认为无论是颗粒状的植骨材料,还是团块状植骨材料,最后都会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因此该研究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临床上一些不利型的骨缺损,我们首选采用团块状的移植材料,而不是颗粒状的移植材料,如果没有团块状移植材料,也可以考虑将颗粒状移植材料同血液制品混在一起制作成粘性骨块,增加其空间维持能力,也许是临床上不错的选择。
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至少非常清楚地通过一个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告诉我们,团块状移植物和颗粒状移植材料在愈合过程中对于软组织压力的抵抗能力是不同的,团块状移植材料往往会获得更好的空间维持能力,也是我们首选的植骨材料,帮助更好抵抗空间压力,进而获得更好的骨增量效果。

作者简介

撒悦副教授
撒悦,师从著名修复专家、中华口腔医学会修复专委会第五届主任委员王贻宁教授和国际著名生物医学组织工程及种植专家John Jansen教授,获武汉大学和荷兰Radboud University双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种植协会ITI 专家组成员(ITI Fellow),湖北省口腔美学专委会常委,中华口腔医学会修复专委会委员,武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中华口腔医学会美学专委会委员及全国青年讲师,中华口腔医学会推荐的FDI继续教育英语讲师,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数字化口腔产业分会专家委员会常委,经典文献公众号"Dr悦读"创办人及主理人。

网站地图 手机版 电脑版 广告联系QQ:49881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