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致病菌对口腔鳞癌的影响 | 南大口腔王翔主任医师课题组发表最新研究
牙周致病菌对口腔鳞癌的影响 | 南大口腔王翔主任医师课题组发表最新研究
微生物作为肿瘤微环境的潜在组成部分,其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有研究发现肿瘤内微生物可重塑免疫系统从而影响各种肿瘤的发展进程。
近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王翔主任医师团队在国际知名杂志《实验血液学与肿瘤学》(Experimental Hematology & Oncology)杂志(中国科学院1区/JCR分区Q1,影响因子:11.4)发表了题为“Heat-killed Prevotella intermedia promotes the progression of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y inhibiting the expression of tumor suppressors and affecting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的原创论著文章。硕士研究生周一帆、秦瑶和马晶晶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翔主任医师、王文梅教授和刘婷主治医师为共同通讯作者。
课题组前期研究(Microbiology Spectrum, 2022)发现牙周致病菌中间普氏菌(P.i)在口腔鳞癌患者的口腔黏膜表面、龈上菌斑及唾液中均显著富集。多项研究提示P.i与口腔鳞癌存在密切联系,然而目前尚无研究揭示口腔鳞癌肿瘤组织内P.i的感染情况和P.i对口腔鳞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课题组首先采用特异性探针的FISH证实了P.i在人口腔鳞癌及周围肌肉组织中显著富集。随后将热灭活P.i与小鼠口腔鳞癌细胞SCC7细胞共培养,体外结果证实热灭活P.i可显著增强SCC7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进一步通过构建SCC7细胞移植肿瘤模型,并将热灭活P.i注射到肿瘤组织中,评估P.i对OSCC发展的促进作用及潜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P.i显著促进了小鼠移植瘤生长,免疫组化、ELISA、mRNA测序和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P.i提高了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促进了巨噬细胞M2型极化,同时抑制了P63、Fasl、Gabbr2、Runx1t1、Gzma等抑癌基因的表达,改变了肿瘤微环境,从而促进了口腔鳞癌的发展。
该研究聚焦肿瘤组织内中间普氏菌对口腔鳞癌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中间普氏菌影响口腔鳞癌发展的可能机制,为肿瘤内微生物的促癌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为口腔鳞癌的防治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南京市卫生科技发展项目、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2015”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计划和“3456”育才计划的资助。本研究大部分实验在南京市医学重点实验室平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