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治疗中的牙釉质脱矿

来源:网络 时间:2010/7/3

    正畸治疗中的牙釉质脱矿

    某些患者在使用固定矫正器中或者拆除矫正器后,可在牙齿的唇颊面上发现形态不规则的白垩色,这就是牙釉质脱矿,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釉质的早期龋,当脱矿程度严重时,釉质表层剥离,就会出现明显的龋损。有研究表明,正畸治疗中的牙釉质脱矿的发病率为59.4%,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临床问题。
 
    常见的脱矿腐烂部位

    釉质脱矿好发于上颌前牙区和下颌后牙区,左右侧牙齿脱矿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别。按牙位统计,上颌侧切牙发生率最高,其次是上颌中切牙、上颌尖牙、下颌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在出现脱矿的牙齿上,托槽周围的釉质和托槽龈方的釉质又是好发部位。
 
    正畸后的脱矿现象
      
    固定矫正器引起牙釉质脱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固定矫正器部件粘着于牙面上,就会增加牙面上不易自洁部位的面积出现菌斑滞留增多,还有研究表明,固定矫正器的存在改变了口内细菌的生长环境,使致龋菌的数量和比例增加,同时这些细菌代谢发生改变,致使龈上菌斑的致龋性增强。
      
    此外,粘着托槽前的釉质酸蚀不当,酸蚀面积过大,会使得没有被托槽覆盖区的釉质变的粗糙,粘接托槽后没有清理干净托槽周围多余的粘接剂,这些粘接剂的飞边很容易造成牙面上的菌斑滞留。

    总之,正畸治疗中牙面上易出现菌斑滞留,加之不易清洁,造成口内致龋菌数量和比例的上升,同时由于细菌代谢的改变,使其致龋性增强,如果患者不能有效清除菌斑,改正不良饮食习惯,则会促进牙釉质的脱矿过程,并且不易被自身的矿化系统再矿化,从而出现永久性的病损。

 
 
 
 

网站地图 手机版 电脑版 广告联系QQ:49881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