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用人盲目扩招造成恶性循环

来源:网络 时间:2011/12/5

    人才高消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专家学者和医院管理者对此存在不同看法。但有一点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扩招改变“游戏规则”。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吕兆丰教授说,医学院校有自己的教育需求,根据这个来确定招生规模,如果招生规模超过市场需求,市场消化不了这么多毕业生,必然推高 用人单位期望,对人才高消费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年来,医学院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张。广州市某医学院校原本不到400人的招生规模,短短几年就扩充至1500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 院,2008年比2007年招生规模扩大一半。一所医科大学更是将原先专业拆分成不同的亚专业方向来扩充规模,原本只有30人的培养能力,摇身一变成招生 360人,扩张到12倍。
扩招带来的冲击非常明显:2001年,广州市需求672名医学专业学生,可本地生源数只有192名,空缺了480个位置。但扩招后的2002年就业市场已经逆转,虽然广州市对医学专业毕业生需求只有290名,可本地生源数却达到了376名。
这一情况与整个教育体制环境有关。11月22日,教育部公布的数字表明,明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人,比今年增加20万人。北京地区研究生已成为就业主体,而多所医科院校研究生规模也超过了本科生。
为何高校愿意成为扩招的“急先军”?吕兆丰说,高校现在是按人头费用拨款,学生越多投入越大,投入机制使得扩招给高校带来实惠,所以高校对扩招有积极性。
还有学者解释说,各省属医学院校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要求负担提高本地生源高考录取率的重担。
席彪认为,扩招带来的弊端很多,医学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但教学能力和教育资源很难跟着翻跟头,比如做动物实验由“动手”变“围观”,小班教学变大班教 育,越来越背离医学院校的教育规则。“这必然带来本科生素质的下降,加上人数增加,造成学历贬值,反过来刺激医院需求更高学历的毕业生,形成一个恶性循 环。”
建 议
供需“双盲”向互动转变
“院校培养的规模很少真正和实际的需求紧密结合,教育部门不知道社会究竟需要多少医生,而卫生部门也不知道自己需要多少医生。”吕兆丰认为,医学教育 不应该如此粗放式培养。他说,这种形式就好比“双盲”试验,供方和需方——高校与医院之间不对接,培养方和用人方心里都没数,这一现象已严重影响教育的理 念。
“搞清楚需求并不难。”吕兆丰说,卫生部门与教育部门只要密切互动,卫生部门提供大概需要培养的人才规模和信息,比如哪些是紧缺人才,哪些是过剩人才,教育部门来进行教学资源分配即可。
据了解,首都医科大学进行了3次摸底,大致测算出北京市各级医院的需求。吕兆丰说,这个基数可以以区级为单位,将几年内人才大概需求情况提交上去,最 后由卫生部门汇总信息,可以推算总体的轮廓。这种人才“订单式”培养受到医学教育者推崇。曾诚认为,应该以需求来指导生产,卫生部门制定需求,教育部门在 编制招生计划时与之衔接,建立院校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有效衔接的调控机制。
吕兆丰认为,院校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应更紧密结合在一起,比如“5+3”模式,5年本科教育加上3年专科规范化培养,后面再加上若干年的亚专科培养,整个“实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就非常清晰。

网站地图 手机版 电脑版 广告联系QQ:49881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