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改行,医学本科生出路何在?
考研、改行,医学本科生出路何在
大医院学历要求高,小医院条件太差没人愿去,本科生就业困难重重
“如果本科生不考研,就只能在医院里打打临时工。”南京某高校医学院学生董文文又被医院拒绝了,原因依旧是学历问题。这是他上大五以来第4次参加医学类专场招聘会。与会的绝大多数是县城小医院,三甲医院仅有两家,即便如此,招聘岗位涉及临床的,对学历的要求至少是硕士。
学历门槛让董文文的不少同学选择“逃避就业”。当天的招聘会也显得比较冷清:一场有50多家医院参加的招聘会,最终只来了不到300名学生。大部分的医学本科生将重心转向了考研战场。在医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本科生不考研,就只能在医院里打打临时工;如果研究生不出国,就等于白白多读了3年。
这样的说法,并非没有依据。据麦可思公司去年的调查,临床医学的毕业生半年后失业率为23.1%,在多个专业中属于较高水平。辽宁某医学院一位副院长向记者证实了这一点。他所在医学院每年有半数以上的本科生选择考研,而那些当年没有考上的学生,许多人会选择来年再考。最终,仅有一小部分学生选择到社区或县乡级医院工作。
首都医科大学五年级学生纪红最近很清闲,每天穿梭于教室、图书馆。已决定考研的她告诉记者,如今的医学院校,像她这样选择不就业的学生很多。而记者在北京的一些医学院校采访,也看到了许多这样的“不就业族”。
用人单位不断抬高学历“门槛”,逼迫学生不得不硬着头皮往下读。大型医院的招聘一般只针对有博士学历和相关从业经验者,地区级医院基本也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医学本科生就业困难重重。考研、出国,成为医学院校学生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医科大学,某班级甚至有90%的学生选择了考研。
受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的影响,部分医学生在就业和择业时倾向于在大城市、大医院、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就业,不愿意去缺医少药的基层单位。“只要能留在城市,大医院不行就去小医院,小医院不行就改行”,这仍然是大部分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这使得医学生就业走入了大医院就业难和小医院招人难并存的局面,其结果是,年轻医生得不到实实在在的锻炼,而小医院的发展也难有起色。
青海省某县一家蒙医院,最近一次新进人员已是10年前的事情了。在该医院,最大的科室只有个位数的医生。到东部地区医院学习调研,他们最羡慕的是人家医院的医生多,聊天的话题可以覆盖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不像在自己的医院,连个年轻人的话题都聊不起来。
最近几年,一些基层卫生机构的硬件条件改善,房子大了,设备有了,但是软件条件却没有大的改观。“X光机、B超机、生化分析仪都有,就是没开过封儿。没人会使,打开占地儿还费电。我们不要什么博士、硕士,甚至连本科生也不必,只要受过正规的医学教育,有临床经验的就行”,这是内蒙古某基层医院院长王彭的期待。
走出医学教育困境需进行系统改革
医疗资源和收入分配机制需调整,高校人才培养要向社会需求靠拢
厦门大学医学生免费,能否达到政策的初衷?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厦门大学的做法是有积极意义的,免学费实际上等于替学生家庭分担了部分教育投资,减轻了学生家庭经济负担,让他们能更加安心地学习。以厦大医学院为例,该学院去年的收费标准为每生每年5460元左右,实行医学生免费政策,一个学生本科5年读下来可以少花27300元,对于家境较为困难的考生而言,是不小的一笔费用。
免学费能否起到吸引优秀生源的作用?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免学费不一定能提高生源质量,缴得起学费的未必不优秀,缴不起的也未必优秀。此办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网友建议,将这部分钱用于加大对优秀学生的奖励更有效果,或者,把这部分钱用在提高师资水平和完善教学设备上更有意义。
厦大的举措是否会引来其他学校效仿,从而激化医学专业招生的竞争?记者联系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一些医学院校,他们均表示不会推出类似的免学费举措。他们认为,鼓励学生学医是好事,但学校没有这个财力,而且实际成效如何,还有待观察。 采访中,更多的专家表示,要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报考医学专业,最根本的还是要着力改善医学生的就业状况,让学生能看到学医的光明前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服务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医科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需求领域会越来越广,这是毋庸置疑的。社区服务、全科医生、家庭护理、计划生育以及临终关怀等现代卫生服务形式的出现,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医学相关行业的飞速发展是医学毕业生就业的新天地,药品推销、医疗保险、医疗咨询、医疗器械推广等方面的成功人士,不乏大量的医学毕业生;民营医院和股份制医院异军突起,带来大量需求;广大农村地区、基层单位还处于缺医少药的状态……这些都说明,医学生的就业前景是广阔的。
但是,要让这些需求释放出来,必须对相关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
我国卫生系统用人单位基本上属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缺乏人才流动机制,这间接造成了部分医学生就业困难;与民营医院、股份制医院相配套的制度尚未确立,社会保障制度和合同制度等不够明确,再加上缺乏相关的就业指导和经验,导致大部分医学毕业生对这些单位望而却步,与这一就业渠道擦肩而过;高等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重成绩、轻能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供需方的人才标准出现了偏差。这些问题涉及医疗和教育的体制机制,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将直接影响医科人才的就业,进而影响医科专业的招生。
在很多国家,考核医生的主要因素是职业资格级别、工种风险与压力、实际工作量等,并由此确定医生收入。但在我国,医生收入大多由医院级别、城市级别以及职位级别等因素决定。如同样是内科主治医师,在低级别医院,工资水平可能仅为两三千元;而在三甲医院,则可能会超过一万元,差距非常明显。这种情形下,高级医院成为医学生们的向往之地,其结果是高级医院只能设置越来越高的门槛招收医生。多数普通医学毕业生只能选择到基层医疗机构或边远地区从医。然而,这些职位的吸引力实在有限:领取的是低薪,难以学到本领,还要面对同样糟糕的医患压力。
因此,改变城乡医院过于悬殊的差距,让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对医生收入分配进行调整,对本次回答有疑问请上www_yake·net_cn牙科网的QQ牙病群144#270$484交流了解。让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医生,在同样的职位上能够获得同样的报酬待遇;愿意到边远地区工作的医生,更应该获得额外的奖励,获得相对更高的收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下基层”成为医科毕业生的自觉选择。
除了推进医疗和就业、分配的机制改革,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入手,使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更好地对接?
2010年,国际着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国际上20位着名医学教育家联合撰写的《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文章展望未来百年的医学教育变革,提出:当前医学正酝酿着新的革命,引领变革的力量主要源于社区的健康促进工作。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已经成为这场新变革的核心。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合格的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为基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合格全科医生,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糖尿病治疗专家冯世良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每年他都要到国内各市县走访,他的团队在调研中发现,我国基层急需的合格全科医生十分匮乏,注册全科医疗的执业医师仅有8万余名,占执业医师总数的4.3%。而在重视基层卫生医疗的国家和地区,全科医生一般可占医师总数的1/3甚至1/2以上。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去年12月,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并提出了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等重要举措,为我国未来的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战略规划。
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yake114.com$$$$$AB20AA98DA8B7E74391B5571BE55AD3232895CDA32AA195B6D58C4378EDFB607D4F15D22B841718FEED43D3E6AF34B72B7A855CE5FDD76EA1D72753B027BF0B52197F92099E7936B15D9265E20E792A8BCA8E617183B014B1F34C86D982F64F40A0CEF2420EA81ABFBAB45400511E680104BEF356A53E0FAAEF36239BEA9869CF2F30F6AFBDBCD6A31612E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