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产生的机理

来源:网络 时间:2012/6/14

  人们对疼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还没有一种学说能够圆满地解释。以下四种是人们常常提到的关于疼痛发生的学说。
    (一)闸门控制学说  闸门控制学说于1965年由Melzack和Wall提出,并于1968年和1983年分别得到修正。该学说认为,痛觉的传导与进入脊髓的粗、细纤维之间的平衡有关。粗纤维兴奋使“闸门”关闭,疼痛性冲动受阻,而来自细纤维的刺激可以使“闸门”开放,使疼痛性神经冲动通过。胶质细胞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脑的下行控制机制受通过“闸门”的感觉输入的影响,又返回脊髓调节胶质细胞和脊髓背角第一级中枢传递细胞的传递。
    (二)特异性学说  早在19世纪就有人提出疼痛的特异性学说。该学说认为某一种感受器仅对特定的一种刺激产生反应,即每种感觉都有自己特异的感受器。痛觉感受器是一种游离的神经末梢,其发放的冲动经外周神经的A6纤维和C类纤维以及脊髓内的脊髓丘脑束传导至丘脑的感受中枢,再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引起疼痛。
    (三)构型学说  构型学说认为任何刺激只要达到足够强度就可产生疼痛。神经冲动在空间和时间序列上的构型如同复杂的电码一样,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被神经系统感觉以后,可以产生不同的感觉。
    (四)疼痛第四学说  疼痛第四学说是疼痛特异性学说与精神因素的融合。该学说认为机体存在感觉系统和反应系统,疼痛的感知系统仅是对痛觉的识别,借助于神经感受器和神经冲动的传导机制完成。而疼痛的反应系统受个人体验、文化及各种心理状态的影响,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过程。

网站地图 手机版 电脑版 广告联系QQ:49881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