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人物访谈:持灵魂执照的牙医

来源:网络 时间:2012/9/22

牙科人物访谈:持灵魂执照的牙医

专访蓬蒿剧场创始人王翔
在巴黎街头只有60个座位的小剧场,所有观众都穿着正装在门外排队等候入场——这就是小剧场戏剧的独特魅力,它反商业和娱乐化,可以引领人们通向优雅与明亮,拒绝低俗和浅薄。在小剧场里,你可以开始一番与自己心灵的严肃对话,找到内心深处高贵的灵魂。而坐落在北京文化气息浓郁的东棉花胡同里,由四合院改造成的蓬蒿剧场,就是这样一个能按摩你灵魂的寓所,其剧场的创始人、艺术总监王翔,无疑是这精神家园的开辟者,开启心灵之路的领航人。
人 物 速 写
王翔 北京蓬蒿剧场创始人、艺术总监
在医学界,他是一位著名的牙科医生,创办了北京最早的私人牙科诊所,现已拥有4家分支机构。而他又心怀一个戏剧梦,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2008年始创蓬蒿剧场——北京首家四合院改建的民建民营小剧场。同时,他还打造了“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这个独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并担任其艺术总监,第三届“南锣鼓巷戏剧节”刚于不久前成功落幕。
1、2、蓬蒿剧场出品的话剧比佐《无形的桥》(上)、马福利《塘鹅》(下)
3-5、蓬蒿剧场的咖啡厅带有两层小阁楼,十分具有文艺气息
6、坐落在北京东棉花胡同,只有86个座位的蓬蒿剧场
东棉花胡同
梦开始的地方
也许有些人对于小剧场话剧并不陌生,其特点是表演空间小、演员与观众接近,而且先锋性较强。小剧场戏剧运动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随着小剧场话剧形式在中国的兴起,也越来越受喜爱艺术人们的欢迎。
在北京,就有这样一个小剧场,聚集了中国当代先锋与实验戏剧界的中坚力量,吸引了热爱戏剧艺术人们的目光,它的名字叫“蓬蒿”,是北京市第一家民间投资建设并正式获得商演资格的小剧场,坐落在中央戏剧学院旁的东棉花胡同,与文艺气息浓郁的南锣鼓巷相邻,在传统的四合院基础上保护性改建而成,具有别样的艺术感和文化氛围。
蓬蒿剧场是一座典型的黑匣子小剧场。这种形式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特点是不设固定的镜框式舞台,接近正方形的黑匣子空间,座位可以随意移动适应各种剧目的近距离观演需要。这里每周都会有好几场演出,上演剧目以质朴风格的经典小剧场话剧及实验性小剧场话剧为主,很多热爱戏剧的人们慕名前来观看。剧场里还设有设计风格别致的咖啡厅,为观众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也为其观演前后提供了更多心理延续的空间。
四合院小剧场
承载蓬蒿人的戏剧梦
蓬蒿剧场的创始人名叫王翔,他还有一个与戏剧相比很跨界的身份——牙科医生。在医学界他无疑也是一位成功者,作为国内第一个从事人工种植牙课题的研究生,原北京海军总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曾移民加拿大后又回国,创办了北京第一家私人牙科连锁诊所——今日齿科。但他对话剧一直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一部话剧《哥本哈根》看了45遍;看过5遍以上的话剧有20多部;单场请朋友看话剧最多一次为60多人!就是怀抱这种激情,他从2007年开始筹备,准备用经营牙科诊所赚的钱投资创建蓬蒿剧场。在充满防御眼神的老北京居民的注视下,找了整整一年的房子,终于,2008年9月,北京市东城区的东棉花胡同35号,蓬蒿剧场诞生了,这个仅有86个座位的小剧场,成了喜爱戏剧人们的精神家园。
初到蓬蒿剧场,是在早秋的午后,走进胡同里的四合院,就可看到充满艺术气息的咖啡厅,清新自然的藤编座椅,文艺感的绿色植物,阳光洒在剧场咖啡厅的一隅,让人感觉内心温暖。走上窄小的楼梯,发现别有洞天,两层露天的阁楼设计十分巧妙,充满自然的舒适感,在上面静静品尝一杯香醇的咖啡,惬意而悠然。我们的采访就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王翔老师是个笑声爽朗、幽默感十足而极富亲和力的人,他精力十分充沛,每天工作到夜里2点,第二天早上不到8点就起床了。提到剧场名字的由来,他解释道:“蓬蒿人,就是普通人,李白的诗中说:‘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这里反其意用之,我们一直都有一个梦想:更多的普通人,也能走进剧场,走向高贵,不仅是观看戏剧,更重要的是像解构戏剧那样解构自己的人生,使它达到无限丰富的可能性。”
医者仁心
把戏剧作为精神良药
由于小剧场座位少,虽然是商演,但几乎没有盈利空间。发达国家政府都会把它定义为非盈利机构,并在各种政策和方式上给予大力扶持和支持。而蓬蒿剧场也是完全公益性的,剧场的前期建设王翔共投资120万元,他一分钱都不想收回,也不可能收回。今后每年的成本支出是90万元,而票房收入只能有二三十万元,每年需要继续往里再贴五六十万元。做10年,加上前期投入七八百万元,在北京也就是一套房子的钱。比起买一套只能四五人住的房子,王翔更愿意用这笔钱给更多人提供精神上的享用。但个人的力量总是微薄的,蓬蒿剧场在建设过程中,有幸得到了北京市东城区区委、区政府、区文委的支持,主要领导在剧场开业前后多次到场关注,并给予蓬蒿剧场北京市建国以来第一个民间剧场的公演资格,东城区政府还给予蓬蒿剧场创意补贴基金,从第一笔的18万,到今年升为60万,支持力度的逐渐加大,也证明了蓬蒿这个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担文化兴亡之责
打响南锣鼓巷戏剧节品牌
从最初创业的艰难,一步步走到今天,王翔倾注了诸多心血,使得蓬蒿已小有成就。本着重视文学、重视美学的核心思想,目前已拥有了20多部独立出品的高品质戏剧作品,包括童道明编剧的缅怀冯至先生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话剧《塞纳河少女的面模》,及纪念契诃夫的话剧《我是海鸥》等经典之作。除此之外,王翔还带领蓬蒿的团队,承办了三届“南锣鼓巷戏剧节”,并将这个文化品牌在国内外打响。
前不久,为了筹办今年的“南锣鼓巷戏剧节”,王翔超负荷工作,心脏病发进了医院,搭了三次支架。他肩负着一种责任感,就如他所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文化兴亡,匹夫有责。”著名老艺术家蓝天野老师在第三届“南锣鼓巷戏剧节”开幕式上致辞说:“这个戏剧节,提醒我们每一个中国的戏剧人,都要这样坚持不懈地,干下去!”让台下的观众为之动容。
Q:创办蓬蒿剧场的初衷是什么?
A:人在满足了基本温饱之后,会因为精神食粮匮乏而更加恐惧,对于有美好追求的人来说,会因为缺少最好的精神食粮而极度恐惧。罗斯福说:“人有免于匮乏的自由。”这不仅是指物质,更是指精神。人和动物共有的基本需要是生理的、物质的,而人所特有的基本需要是精神的、认知的、创造的。话剧就像一个精神家园,一个人们生命的节日,它是人们脱离了匮乏,在存在性层面上理解、认知自身的了不起的成就,它是我们人类真正内在的本质。
Q:如何看待戏剧?
A:戏剧是自由的,因为人的内心是自由的,它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比如商业需要的限制,甚至也不应该受到戏剧本身单一技术标准、为戏剧而戏剧、为艺术而艺术的限制。因为比戏剧更大的是人、是生命、是生活。一个导演先要会解构生活,才能解构戏剧;一个演员先要能理解生活,才能理解戏剧表演中无限丰富的心理层面;一个观众先要敬畏生命,才能有真正的戏剧体验。
Q:蓬蒿剧场的定位和理念是什么?
A:有三点:公益性、大众性、艺术性,因为我们和别的剧组合作都是不收场租的,就是单纯想打造一个戏剧演出和交流的平台,提供给喜爱戏剧的人们,所有普通人都可以走进剧场。我们重视戏剧的艺术性,不做商业和娱乐的东西,也不会只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到灵魂层面,我们倡导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理念,让人们通过戏剧这种艺术形式,使精神世界丰富、高贵起来。

网站地图 手机版 电脑版 广告联系QQ:49881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