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院颅骨博物馆
很早就听说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博物馆”。它与广汉三星堆的发现人葛维汉先生有着密切关系,存放着所有哺乳动物的上千个颅骨,是华西口腔医院几代人的积累。
近日,记者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教学楼内,找到了这座“颅骨博物馆”,它的标准名称为“教学标本馆”,是华西口腔医学院医学生们“最早认识”颅骨的发源地。
年代久、数量大
始于1932年陈列上千标本
2月22日下午,本报文字、摄影、视频记者来到华西口腔医学院教学楼,华西临床医学院教学实验室张凌琳副教授见到我们一行人,显得有点歉意:“你们下个月来就好了,标本刚刚做了防腐处理。这段时间在密闭抽气,里面的气体对人体有害,你们可以在外面隔着玻璃看。”“你们所说的颅骨博物馆,其实是华西口腔医学院的教学标本馆,始建于1932年,源于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人类与动物标本馆,美国著名人类学和考古学家大卫·克罗克特·葛维汉博士时任馆长。”张凌琳说,教学标本馆收藏了上千具哺乳动物、人头颅、牙齿标本和生长发育标本。主要分三部分:所有哺乳类动物头和颈的比较解剖标本,人类头颈解剖标本,所有人类口腔疾病标本。“标本馆目前只对学生和兄弟院校开放。这里是每年新生入学早期接触颅骨获取感性认识的第一站。口腔外科学生学习期间,也会不止一次来这里观摩学习。”
标本馆有两大间,一千余件标本轮流陈列,“里面的温度常年维持在20℃—25℃的恒温,成列柜的玻璃是特制防腐玻璃,每件颅骨标本定期要做防腐处理。”
种类繁、信息多
有鲨鱼颅骨有绝迹病种泥像
2月22日,正是该校开学报到第一天,教学楼里静悄悄,两名工作人员带我们来到2楼。
楼道左右两边是两间120平方米左右的标本馆,不能进入其中,我们只能隔窗观望。每间标本室里,矗立着一排排2米左右的陈列柜,一排排颅骨在成列柜里森然静立。
左边
人颅骨标本
楼梯左边的标本馆里,基本是人类的颅骨和头颈部解剖标本,每一个标本旁边,都有标牌注明病种和部位。标本室尽头的成列柜里,摆放着近百个人类颅骨,工作人员介绍,颜色偏黑的颅骨基本是年代比较久远的,“最下面那个很小的颅骨是儿童的,可以从它后枕部的骨头分辨出来,专业医生可以从颅骨分辨男女。”
右边
动物颅骨标本
走廊右边的标本室,基本是动物的颅骨标本,有脸盆大小的熊、狮子、熊猫的颅骨,也有鸽子蛋大小的鼬獾颅骨。不远处,是海狮、海豚、鲨鱼等鱼类颅骨,工作人员介绍:“就算同样是哺乳动物,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牙列都不一样……鱼类没有蛀牙,它们的牙齿循环生长,一颗牙齿坏掉后,很快会在原来的地方重新长出来。”
动物标本室的尽头,几个临窗的陈列柜里,摆着几排陈旧的彩泥塑像,“以前没有照相机,遇到口腔病例,医院就请人照着他们的样子塑成泥像,每个泥像都是一个口腔病种,有些病种现在都绝迹了。”
见证者>>>
口腔泰斗王翰章忆当年:
博物馆一游毅然报考牙学院
94岁的王翰章教授是前华西医科大学副校长,华西口腔医院老院长,更是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学创建人之一。他从一个普通医学学生转变成口腔泰斗,正是结缘于华西口腔医学院的这座教学标本馆。
说起当年情景,王翰章老人记忆犹新:“我本来是齐鲁大学医学院普通医学系学生,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随学校迁徙到成都华西协合大学附近。1943年春假期间,华西协合大学所有博物馆对外开放3天,我去里面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