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协合大学医牙科楼走出中国首位牙医
华西协合大学医牙科楼走出中国首位牙医
华西协合大学医牙科楼位于人民南路西侧、华西坝西北角,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道会所捐建,1928年竣工,东边为医科楼,西边为牙科楼,总称为医牙科楼。该楼现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3年5月被命名为启德堂。
我国早期的优秀西医和全国第一位牙科医生,都从这里走出。
人体解剖课曾经遭遇麻烦
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刚创办时没有医科。加拿大差会的成员认为培养中国医生很重要,医学传教是传播基督教不可缺少的部分。1914年、1917年,大学分别开设医科与牙科。
建医科之初,学校只有一栋两层楼的临时用房和少量实验仪器,教师有启尔德、莫尔思、甘来得和谢坚道4位医学博士,第一届招收9名学生。
当时没有中文教材,内地学生英文水平太低,不能像沿海及北京等大城市的教会学校那样全用英文上课。从上海购买的医学教科书在运输途中被水泡坏,外国教师只好自己翻译教材,请中国人抄写好,提供给学生用。
医科学生的人体解剖课当时不被中国人接受,想找一具尸体来上解剖课几乎不可能。不久,发生一起令人惊讶的事件。莫尔思博士回忆:“1914年秋,医科生刚入校,有人把一具无名尸体放在教室门口。我们很意外,不知道是福是祸。我们的确需要尸体上解剖课,但要等先上一些基础课后才上解剖课。面对这意外收获,我们不敢轻举妄动,害怕动了这具尸体引来祸事。但又不甘心,要珍惜这难得的机会,上解剖课时就不会纸上谈兵了。最后我们向学校汇报,校方向省政府请示,若尸体确实无人认领,请批准我们用来给学生上解剖课。”得到政府同意后,莫尔思改变教学计划,提前给学生上解剖课。他们还建议校方邀请社会名流和政府官员来参观解剖课,解除民众对解剖尸体产生的抵触情绪。
经不断努力,医科和牙科培养了一批批学生,他们成绩优异,在社会上有良好口碑。1922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同意,华西协合大学医科和牙科的毕业生,将成绩送到该校复核后,可获该校博士文凭。1920年有4位医科学生毕业,此后每年都有医科学生毕业。到1952年,共有548名医科学生、188名牙科学生毕业,他们也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牙科系起初招不到学生
当年华西的医牙学院以医牙科楼为教学楼。华西的医科在社会上声誉很高,华西牙科是我国口腔医学的发源地。1907年,加拿大人林则作为第一位由教会派到中国来的牙医传教士,在成都四圣祠街开设牙科诊所,为很多患者解决了口腔疾患,他的工作得到广泛认可。教会1911年又派遣牙外科医生唐茂森来成都与他一起共事,牙科诊所改为牙症医院。1912年,林则和唐茂森招收当地人邓真明和刘仲儒来牙症医院当助手,也学习牙科修复工艺学。
1917年,教会派遣美国牙科医师学会会员、加拿大传教士吉士道来成都,加入林则的团队。林则在医科里建立牙科系并出任主任。牙科系成立之初没有招收到一个学生,他们在医科三年级学生中挑选一位学生黄天启,说服他转学牙科。黄是四川青神县人,出生贫寒家庭,母亲在乐山教堂打工,他进入当地教会办的小学读书,后考入华西协合高级中学、华西协合大学。黄天启不愿意读牙科,林则等告诉他,如果他在牙科系毕业,他们资助他到国外攻读博士,黄天启这才同意转到牙科。1921年,我国第一位牙科医生黄天启毕业,获牙科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担任牙症医院副院长。1923年底,唐茂森为黄天启募得留学经费。1926年,黄天启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牙学院留学,成为我国第一位牙科博士。
这期间,教会陆续派遣了几位加拿大、美国的牙科博士、教授到华西牙学院工作。华西牙科高等教育步入良性循环,毕业学生供不应求。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白崇禧副总长因公来成都,抽时间到华西坝诊治牙病,很快痊愈。他很感慨,认为牙科医生应该是中国必需的医生。得知广西省府4年前曾保送两名学生来华西牙科进修,立刻给广西省府发电报,命令省府立刻增派学生。当年广西就挑选了8位学生来华西进修牙科。
湖南省急需牙医人才,请林则介绍3位牙科医生前往该省工作,并请求同意派学员来华西进修牙科;军政部陆军军医学校聘请华西牙科张锡泽博士为该校牙医教官;香港政府也保送学生来进修牙科。
华西牙科成为全国牙科医学中心,林则功不可没,他被称为中国“牙科学之父”。1943年牙学院25周年纪念会上,蒋介石发来贺电:“华西大学牙医学院林则院长大鉴,先生远渡重洋,来华创办牙医,25年来成绩卓著,值贵院举行纪念之时,应表示嘉佩之意……”林则在医牙学院30周年纪念大会上谦虚地说,华西大学的牙医教育成功,源自加拿大联合教会持续协助并输入师资,源自医牙学院教职员的友好合作。
1966年,大学在人民南路旁新建附属口腔医院,至此华西牙科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全部从医牙科楼搬迁进新建的大楼。
成都第一所私立西医院
自1920年华西协合大学第一届学西医的4位学生毕业后,每年都有十多位医科学生进入社会,从事西医。成都第一家国人开办的西医医院是萧氏弟兄医院,由华西医科毕业生萧义森1929年创办。
萧义森1898年生于新都一乡村基督教牧师家庭。萧家有6兄弟,萧义森为老二。萧义森由教会资助进入华西协合大学医科学习,1923年毕业,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外科医生。萧义森是华西第四届医科学生,他把名字改为露嘉,源于《圣经·新约》里的路加福音医生。按规定,教会资助的学生毕业后,须由教会指派到教会医院工作5年(有薪金)。
萧露嘉毕业后到教会医院当医生,工作期间,用薪水资助兄弟学医。1928年,老四萧义兴从华西协合大学医科毕业,成为内科医生。萧露嘉在教会服务的期限也满了。1929年,萧家兄弟在盐道街开办“萧氏弟兄医院”。
萧家其他学医的兄弟及弟媳学成毕业后,都加入萧氏弟兄医院。医院的规模越来越大,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和牙科,床位有二十几张。
萧露嘉还投入经费与精力发展医学,帮助青年学习西医。他与1922年毕业于华西医科的黄岛晴在成都新开街合办协合女子助产学校,培训助产士。
萧露嘉作为社会知名人士,和各界都有交往,跟中共地下党员车耀先、进步人士陈立(时任市长)等都是好朋友,引起当局不满。抗日战争前夕一天晚上,警备司令部把萧露嘉家团团围住,在他家院后的城墙上架起机枪,家里的成年人被抓走,这件事在成都引起轰动。经进步人士援救,他们被解救出来。
萧氏弟兄医院在成都的口碑很好。抗战进入到艰苦时期,为鼓励青年医生积极投入抗日运动,萧露嘉亲自率领一支医疗队到抗日前线救治伤员,中共领导林伯渠接见了他。
《青年人半月刊》杂志请萧露嘉撰文《怎样做一个青年的医生》。他从范仲淹的“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谈起,“良相为政可治国病,良医行医,可治人疾,国病人疾及时治痊,那便可以国富民强了。”该怎样做一个青年医生呢?萧露嘉写道:“在抗战和强国的时代中,青年应该肩负起这种使命来,一则到前方救治负伤的将士,使其易于痊愈,增加抗战的力量;一则在后方尽力推广新医学,尤其是公共卫生,使民众都有健康的身体,服兵役,争取最后的胜利。”萧露嘉把行医与抗战结合起来,指导青年医生为抗战出力。
1949年后,萧露嘉到市第二门诊部工作,老三萧焕然到郊县医院工作。老四萧义兴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老五萧卓然到华西口腔医院工作并任院长,后创办浙江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系。老六萧义全到四川省防疫站工作。萧淑明(萧浩然之妻)到市第二工人医院(现市第七人民医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