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覆合治疗的稳定因素
深覆合治疗的稳定因素
深覆合治疗的稳定因素取决于病因和深覆合的程度。
深覆合一般不建议在乳牙期进行早期矫治,其矫治可以在替牙晚期开始,用功能矫治器控制前磨牙的萌出。必须注意的是,这样可获得的骨性效应很小。因此垂直向骨量不调时,需配合使用口外弓或者2×4技术。恒牙期2~3mm的深覆合,可以通过全口矫治获得稳定的覆合纠正效果。垂直向严重骨性不调时,则建议切牙区压低。成年患者治疗时,一般禁忌伸长磨牙。深覆合的正畸治疗,出于稳定性考虑,应只压低切牙。
图1 稳定的功能因素 口周肌群的功能因素影响深覆合治疗的稳定性。正畸后闭唇线过高,是深覆合复发的原因之一。理想状态是矫治结束后下唇覆盖上颌切牙不超过3mm(Lapatki et al.2002)
生长发育
患替牙晚期骨性深覆合治疗的预后和稳定较难判断。骨性深覆合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覆合还会加深(Enlow and Moyers 1982;Hirschfelder and Fleischer-Peters 1992;Enlow 1994)。这点在颌骨基底狭窄的患者身上尤其明显。
磨牙伸长
磨牙伸长引起下颌向后下旋转,对于仍处于生长发育中的患者可以利用这个效应,选择性使用肌激动器、口外弓和直丝弓矫治器可以达到这种目的(Weiland et al.1992)。成年患者通过磨牙伸长和下颌后旋打开咬合并不稳定,容易复发(Engel et al. 1980;Ricketts et al. 1988;Bantleon et al. 1991)。因此,成人矫治时磨牙伸长一般是不允许的。
Spee 曲线的整平
中度深覆合可以通过全弓丝技术整平Spee曲线来打开咬合。为了矫治结果的稳定,覆合减少的最大量应限制在2~3mm以内(Bernstein et al. 2007;Preston et al. 2008)。
患者采用全弓丝技术减少的覆合为3 mm,后期复发1 mm,因此覆合减少净值为2 mm(Preston et al. 2008)。覆合的减少量除与咬合打开的量有关以外,还和生物力学副作用有关。比如过度的摇椅弓会引起不必要的前牙唇倾外展。覆合≥5 mm是鉴别选择Tip-back技术和/或片段弓压低的标准。
前牙压低
对于接受Ricketts技术治疗的患者的长期随访显示,压低切牙是达到稳定深覆合治疗效果的方法。但仍有约1/3的压低量复发(Engel et al. 1980)。因此,为了治疗效果的稳定,通常需要过矫治1~2 mm。
片段弓压低技术平均可以减少1 mm的覆合(Kinzel et al. 2002;Al-Buraiki et al. 2005)。片段弓技术比全弓丝矫治复发率低,且复发少于1 mm。因此,NiTi Tip-back和片段弓压低的矫治结果较稳定。
拔牙矫治
拔牙矫治内收切牙时,切牙单纯因为几何结构而伸长(图2),生物力学上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压低和加转矩来代偿。Kim和Little(1999)的研究显示,拔牙矫治不会对覆产生负面影响。拔牙组和不拔牙组的复发率均为1.4 mm。覆合净减少量为2 mm(Kim and Little 1999)。因此,这类患者非手术治疗是有限度的。复合弓压低技术也是一种选择(Wichelhaus 1999)。
图2 拔牙矫治的稳定因素 深覆合拔牙矫治,内收切牙时因为发生过山车效应引起切牙几何性伸长,这个阶段,垂直向必须严格控制,现在的技术能做到这点。因此,拔牙矫治不是深覆合患者治疗的禁忌,对治疗结果的稳定性也没有影响
牙轴控制
切牙的转矩控制、正确的牙轴位置和良好的咬合是重要的治疗稳定因素(Riedel 1960;Burzin and Nanda 1993)(图3~7)。
图3 牙轴位置的稳定因素-初诊,深覆合的Ⅱ类2 分类患者容易复发。切牙过度唇倾是原因之一,在深覆合治疗中应避免。加根腭向转矩后,牙齿的牙轴位置更稳定。图示为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初诊时典型的前牙关系
图4 牙轴位置的稳定因素-骨性安氏Ⅱ类2分类的功能性矫治 Sander Ⅱ矫治器前移下颌的同时使上颌前牙唇倾。根据上颌前牙唇倾的量和功能情况,该移动是不稳定的。为了产生垂直向作用,导杆倾斜度为55°,覆盖式垫位于下颌前牙区
图5 牙轴位置的稳定因素:功能性矫治后 Sander Ⅱ矫治器治疗1年后,患者的深覆合和安氏Ⅱ类2分类错合成功纠正。上颌前牙唇倾,深覆合解除,咬合达到1类关系。使用活动保持器保持,未使用固定式保持器
图6 牙轴位置的稳定因素:正畸治疗-复发 保持结束后,因为上颌前牙的切牙牙轴复发率高,所以该患者必须用固定矫治器进行接下来的治疗。如图所示,在使用Tip-back技术后,可以进行牙列排齐整平及后续调整。上颌切牙的矢状像位置保持
图7 牙轴位置的稳定因素:正畸治疗后 固定正畸再次治疗深覆合,包括压低切牙和中切牙转矩控制,获得良好的覆合和咬合关系。治疗时间为10个月。上下颌尖牙间使用固定保持器,同时,上颌使用带垫导板式保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