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根吸收”的来龙去脉
“牙根吸收”的来龙去脉
牙根吸收是一种复杂的无菌性炎症反应,没有进行过正畸治疗的患者也可发生,但在正畸治疗的患者中发生率较高。Freitas等研究认为正畸治疗后会发生某种程度的牙根吸收。预防、诊断和控制牙根吸收是正畸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正畸患者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及诊断方法进行综述。
一、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牙根吸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分为患者相关因素(生物因素)和治疗相关因素(机械因素)两大类。患者相关因素包括年龄、牙龄、性别、牙位、牙根形态、牙周膜的功能状态、错牙合类型、面型、个体易感性、药物及全身性疾病等,治疗相关因素包括矫治力、矫治器、牙齿移动方式、冠转矩及矫治疗程等。
1.年龄、牙龄及性别
Jung等认为患者的年龄与牙根吸收无明显相关性。Nanekrungsan等认为牙根吸收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多,可能与牙周膜厚度变薄有关。有学者研究认为开始正畸治疗时根尖孔闭合的牙根组较未闭合组发生严重根吸收的概率高。Linge等发现11岁以后开始正畸治疗组比11岁之前组发生更多的牙根吸收,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生牙根吸收。Nanekrungsan等认为性别与牙根吸收无相关性。
2.牙位、牙根形态及牙周膜的功能状态
上颌切牙的牙根吸收最为常见。姜若萍等研究发现前牙比后牙发生更多的牙根吸收,不同牙位牙根吸收的发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下颌切牙,下颌第一磨牙远中根,下颌第二前磨牙和上颌第二前磨牙。Nanekrungsan等认为上颌切牙的牙根吸收长度为(1.55±1.30)mm(9.32±7.78)%,并且侧切牙比中切牙的牙根吸收量多。Brezniak等研究认为窄根、弯根等牙根形态异常的牙齿更容易发生牙根吸收并且程度更严重。有学者研究认为前牙开的患者容易发生牙根吸收,可能是因为开等失用性无咬合的牙齿,牙周膜废用性萎缩造成正畸治疗机械应力作用下的牙根加重吸收。
3.错牙合类型及面型
不同的错牙合类型牙根吸收程度具有差异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的重度牙根吸收发生率较高,原因可能是正畸治疗期间的Ⅱ类颌间牵引加重了牙根吸收。钟小龙等研究发现低角型病例易出现重度牙根吸收,高角型病例牙根吸收较轻。原因可能是低角患者较高角患者咀嚼肌力强,颌骨骨密度高,支抗磨牙稳定,关闭拔牙间隙主要由前牙远中移动完成,前牙大量内收易发生严重的牙根吸收。
4.药物、个体易感性及全身性疾病
Fujimura等发现双磷酸盐能够减少牙齿移动量和破骨细胞数量,并且抑制压力侧的牙根吸收量。Baysal等研究发现甲状腺素和强力霉素对正畸性牙根吸收均有抑制作用,并且不会抑制牙齿移动量。Gonzales等认为氟能够抑制正畸性牙根吸收,但牙齿移动量也减少。Al-Qawasmi等认为牙根吸收具有个人易感性,属于多基因遗传。牙根吸收容易发生于患有哮喘、变态反应疾病和有过敏体质的患者。Pandis等研究认为,过敏体质的人群易发生牙根吸收。骨转换是破骨细胞不断吸收旧骨和成骨细胞不断形成新骨的过程,骨吸收和骨形成的速率称为骨转换率,Verna等等通过建立大鼠模型,发现不同骨转换率对牙齿移动以及牙根吸收发病率的影响不同。
5.力的大小及作用方式
Schwarz经典力学认为最适宜的矫治力不应该超过毛细血管的压力,即20-26g/ cm2,牙齿产生移动又不会引起牙周组织的损伤。Gonzales等研究发现随着大鼠磨牙移动的力值增大,牙根吸收程度增加。Ballard等认为持续力比间歇力更易导致牙根吸收,间歇力可能更符合牙齿移动的生理状态。
6.矫治器类型及托槽
Mavragani等发现,使用方丝弓矫治器患者比直丝弓矫治器患者更易引起中切牙的牙根吸收,认为直丝弓矫治器很少弯制弓丝,避免了因弓丝弯制误差造成的牙往返移动。而Zahed Zahedani等研究发现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后的牙根吸收量多于标准方丝弓矫治器,认为MBT直丝弓矫治器托槽的预成轴倾度使牙根发生了更多的移动。Liu等认为传统托槽与自锁托槽在拔牙病例的矫治中牙根吸收程度无统计学差异。Lopatiene等认为使用陶瓷托槽患者较金属托槽患者牙根吸收的发生率高,可能与使用陶瓷托槽的患者矫治疗程较长有关。
7.牙齿的移动方式
Bartley等研究认为冠转矩是牙根吸收的危险因素,减小覆盖和关闭拔牙间隙过程中,上颌前牙的内收、压低以及根舌向转矩容易导致牙根吸收,可能是因为根舌向转矩使根尖移动距离增大,根吸收增多。Martins等研究发现上颌前牙内收压低组比单纯内收组的切牙牙根吸收量多,可能与牙齿移动过程中上颌中切牙与切牙管及牙槽骨唇侧骨皮质的接触容易引起严重牙根吸收有关。郝静等也提出压低移动引起的牙根吸收更明显。
8.拔牙、牙齿移动距离
Motokawa等研究认为拔牙矫治比非拔牙矫治的牙根吸收的发生率大,可能与拔牙矫治疗程长、牙齿移动距离大等有关。许天民等对青少年期正畸治疗的研究发现,牙根尖吸收量与牙齿移动距离之间相关性很小。
9.矫治疗程
严重的牙根吸收与疗程密切相关,Levander等研究表明,在正畸治疗开始后的6-9个月内,牙根吸收率为34%,在第19个月时,牙根吸收率增至56%。还有学者发现正畸治疗时间超过3年的患者容易发生严重的牙根吸收。
二、牙根吸收的诊断方法
随着现代医疗设备的发展,影像学检测的准确性不断提高,临床常用根尖片、全口曲面断层片、多层螺旋CT、锥体束CT等影像学技术检测牙根吸收。不同的影像学检测技术有其各自的优势和弊端。另外,近年来检测龈沟液中生化成分与牙根吸收相关性的研究越来越多。
1.根尖片
根尖片采用牙冠平行照射,操作方便,成本低,但每张根尖片所提供的信息量较少,多用于检查个别牙齿牙根的细微影像,并且受投射角度、投照距离的影响,比较和定量测量存在误差。
2.全口曲面断层片
曲面断层片放射剂量低,费用低,可提供全部牙齿的信息,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属于非定位拍摄,正畸治疗前后的时间间隔较长,很难保证相同的投射角度,以及放大率的不同,治疗前后牙齿位置的改变,均会造成牙齿长度测量的误差。曲面断层片与根尖片一样可以反映近远中向牙根吸收情况,但不能反映颊舌向的牙根吸收情况。
3.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
Yamada等研究表明,MSCT与传统的X线片相比,可以更清楚、更真实地显示牙体硬组织和牙槽骨的解剖形态。但是MSCT扫描层面越薄,满足高分辨率的同时射线剂量越高,而正畸科的患者以青少年居多,辐射剂量较大导致其在正畸中的应用比较局限。
4.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
锥体束CT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三维成像技术。Loubele等研究认为CBCT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MSCT。Estrela等提出利用CBCT评价牙根吸收的精确性优于根尖片和曲面断层片。
5.龈沟液分析技术
龈沟液分析技术是通过检测患者龈沟液中生化成分的变化间接诊断牙根吸收。庄丽等研究认为龈沟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正畸治疗中牙根的吸收情况有关。Laura等研究表明龈沟液中的牙本质涎蛋白(DSP)可作为监测正畸源性牙根吸收的生物学标记。正畸性牙根吸收是正畸界研究的热点,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轻力、间歇性加力等方式来降低牙根吸收的程度。随着对牙根吸收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影像学检测技术与龈沟液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牙根吸收的有效降低途径及早期诊断方法将不断取得突破。
文章来源于北京口腔医学
作者:王玉兰 王铁军 柳忠豪